美文网首页
读《论语·述而第七》有感(4)

读《论语·述而第七》有感(4)

作者: 菊花叶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6-03 14:51 被阅读0次

    今天是2024年6月3日,星期一,又到了线上共读《论语》的时间。读书活动依然在腾讯会议里进行。时间是晚上八点半。今天讨论交流的是《论语·述而第七》三十章至三十八章的内容。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个人理解: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有书友认为:“仁”应该是修养、修炼达到心中理想的那种状态,是一心往那个方向去。不用借助外力,而是向内努力达到很高修养的状态。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性,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 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理解: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董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理解: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他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喜欢唱歌,发现有志同道合的人,他一定是带着赞许的目光,请求别人再唱一遍。说明孔子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生活乐趣。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人,不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理解: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理解为:“读书勤奋这一点,我能和别人相比。”,“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实则是他谦虚。他从事教育工作,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实践生活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今后朝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理解: 本篇第二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他认为,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没有完全做到,但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他也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一直不知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一贯的做法。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行动。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理解: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至于是哪一种?还请我们自己去仔细品评。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理解: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理解:君子心胸开阔,情绪稳定,对任何事情都想得开。小人心怀鬼胎,坐在那里惴惴不安。说明做一位君子,就可以光明磊落地去生活,做小人,害人害己,陷入痛苦之中。孔子在讲怎样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先做人后做事。告诫人们要追求君子的品德,不要被私欲所困,真君子都有旷达的胸怀,他们不拘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无愧于心。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老师他为人温柔体贴却很严厉,高大威武却没有凶猛,恭敬又安详。

     理解:我们学习《论语》就是学“儒”,学习如何做人。学“儒”以谁为典范呢?孔子的温和是非常有名的,对待别人都是温和谦卑的,但是孔子学问高深,所以自带严厉,在道德、修养方面对人要求严厉,从不姑息。他自带威严,但从不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平时的状态就是恭敬而安详的样子,我们应该把孔子的这些表现做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今天书友们又在一起共同学习和讨论《论语》,集思广益,收益颇多。

    2024年6月3日  周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述而第七》有感(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ys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