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7」
1、每次看到讲美食的书文,
我都怀疑自己的味觉系统是不是残疾,那些美食家说的活灵活现又明察秋毫的口感体察,我根本感受不到啊。
比如我刚在看的这本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里面不停讲到他旅行途中的美食体验:
有一次他去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寿司店,前后19道寿司,他吃完了回去,能把每一道从视觉造型,到食材取用,到饭粒酸度,到细微口感,一个不拉地描述出来(以他文中所讲的节奏和用餐敬意,估计也不会边吃边拍照来留存记忆的),行文间还能不断拉出话头,回忆多年前在别家名店吃到的类似寿司的食材和口感比较。
这种感受力和记忆力对我带来的震撼,就好比一个色盲听别人描述大千世界的绚烂多彩,不由得悲从中来,
为什么我看到的只有黑白?
为什么我吃东西的分辨力只有“好吃”和“不好吃?
我自卑了。
2、上面说的这本《旅行与读书》,
是一个未曾谋面的朋友前几天送的(再次感谢),原本她为我准备的是刘子超的旅记书,恰好我也挺喜欢刘子超,所以他出版过的几本书都已看过,最后我们对了半天,我挑了这本《旅行与读书》(这么回想起来,我也是够无耻的,别人好意送我东西,我竟还不要脸地挑三拣四)。
看完,在心里不自觉地把詹宏志这本旅记跟刘子超的几本旅记做对比,我还是更喜欢刘的风格,詹读书太多(他自喻为“书呆子”),总流连在各种前辈文人作家的文字里,时不时地要拉他们出来替自己说几句话,在我看来这是平庸的文风。他的旅行也多是几个友朋家庭一起观光的模式,除了旅游式的风光,余下大量篇幅都花在了找餐厅、订餐厅、觅美食上。
并不是这样的旅记不行——我的大多旅行也是这套观光模式——而是对读书人来说,还有更好的旅行方式:在旅行中置入地缘、历史、政治、宗教、文化、民族等各种维度,眼前的风物人情,如何联结着文明的过往,又如何嵌置在今日世界的交融与矛盾中;如有心力更进一层的话,是用诗意和虚幻去感受,那种体悟,高潮至极。
以詹先生惊人的阅读量,我相信这都在他的视野和心力内,但他仅仅取用了一些肤浅的感官体验集结成来这本书,太是可惜。
也或许,詹先生是历经沧桑返璞归真,回归到了人生体验的食色本真,是我还没有对应的阅历去感受。
总之,于目前的我而言,譬如刘子超再行再写,我仍愿跟着读,詹先生再出的,我没兴趣了。
3、撇开这书,詹先生是相当厉害的人物。
之前只听过名字,并不知道其人其事。这书的推荐语里,梁文道说:“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这句话把我震到,如此猛人,我竟不知,梁文道也不算哗众取宠之辈,必是我孤陋寡闻。一查,虽不是英雄级,也确是大牛级了。
詹宏志对台湾的文学、音乐、影视、出版、互联网等领域,都有举足轻重贡献,比如创投般孵化当时一名不文的罗大佑,将侯孝贤、杨德昌扶上电影大师的宝座,还创办了台湾最大的网络服务公司PChome Online,被称为“台湾互联网教父”……
但打动我的,是他的阅读经验:詹宏志从小喜欢读书,姐姐在书店工作,每天能带些书回来,但第二天一早就得把书放回书店,所以他必须当晚看完,不管10本、20本……“就算有二十万本,我都要在一夜间看完,因为你不看,第二天书就走了!”因此他常看到两眼红肿流泪,却也训练出强悍的阅读力。如今一小时还能读十万字,每年光买书就有2000册。
这童子功,太让我垂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