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语言中,都有主语,宾语。
我也是如此。
在通常情况下,我就是自己。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却不是如此,我是我,自己是自己,而我从未存在过。
在《不存在的人》中,详细讲述了那些异常的情况。
有些人活着,却坚信自己已经死去。有些人肢体健全,却总觉得身上哪些东西不属于自己,执意去除掉。还有些人从来都生活在梦里,他们总觉得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自己也是如此。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这样的意识偏差完全就是脑袋出了问题,或者是自己想不开。
实际上前半句是对的,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大脑真的出了问题。
不同于某打着心理学标签的流行作家用猎奇,写小说的笔触加以真实故事做噱头来写下这些故事。
《不存在的人》更为深入与专业,在叙述问题所在时,作者深入的去寻找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最终,找到了大脑中自我存在的地方,脑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一些精神类疾病出发,其中包括认为自己已经死去的科塔尔综合征,自我渐渐瓦解消失的阿尔茨海默,坚信自己身体某个部位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完整认同障碍,自我分裂,解体的精神分裂症,仿佛生活在梦中,周围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人格解体,感受不到他人情绪的自闭症,总被认为是超自然现象的离体体验,被动体会到不可思议幸福的狂喜癫痫。
这些或许日常生活中听说过又陌生的名词,指向的都是两个字,那就是自我。
通常意义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感觉的,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我们知道自己活着,知道自己的身体属于自己,知道快乐和悲伤。但是是什么产生的这样的感觉,又是什么让我知道是我呢?
看似哲学的问题,在书中都用脑科学进行了解答。在书中所列的这些病状中,作者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得出了答案。自我之所以成为自己,是因为我们的脑岛。当脑岛发生病变或者是外伤的时候,自我就会变形。
书的第一章所提到的科塔尔综合征很多人可能从未听说过,这种一种奇怪的病。得这种病的人会认为自己已经死去,他们通常极端抑郁,但是因为认为自己已经死了,很少有自杀行为发生。这是因为脑岛受到了损伤导致。
其实整本书中最让我难过的是阿尔茨海默,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这种病的患者记忆和认知都会慢慢瓦解,他们会忘记与自己有关的一切,自己曾经是怎么样的人,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生活,爱过的,恨过的。而导致这种病的也是因为脑岛的萎缩。
当脑岛区域不活泼的时候,人会产生抽离感,也就是生活在梦中的感觉,又被称为人格解体。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全部都是非真实的存在。这种感觉普通人非常劳累的时候也会有。
而相对应的则是狂喜癫痫,它是因为脑岛过于活跃,发病时患者会感到不受控制的快乐,仿佛自己与宇宙结合在一起,获得超脱现实的快感。
因此,我们常说的自我感来自的区域正是脑岛,它控制着我们是否依旧是我们自己。但是当看到上面的病症时,或许会产生一种绝望感。我是不是我,我还记不记得我,我存不存在,是不可控的。
外伤、疾病、污染等原因,都会让脑岛发生变化,有时候变化是在不经意又或者是不可控中发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呢?我们对自我是否有掌控的权利,我们是否能够让自己一直是我。
在书的最后,作者不再从脑科学中寻找这个答案,转而从佛教中寻求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放下自我。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觉得不可思议呢?
在佛教中有个概念叫做无我,就是消除自我中心。因为当一个人过度关注自我的时候,他的价值和世界就只有自己。当放开视线去寻求其它外界的东西时,自我会慢慢聚拢。
在改善人格解体时就是这样,让患者去专注的做别的事情,在他专心忘我的时候,自我其实是在慢慢整合。
就像书中所说,无我观来自对人所遭受的苦的关注。苦的根源在于错误地认为我与我的是等同的。意识到这一点,并放下自我的执着就是解脱,就是苦的终结。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我们的脑岛都很正常,并没有那些痛苦的疾病。但是我们也会因为自我而痛苦。
存在感,重要感,自我感其实说白了,都是一种向内的满足感,来自于内心的期望。当无法满足期望时,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陷入了这种自我怀疑中,他们固执的纠结于自我感,在得不到和无法满足中沉沦。
说来也很有意思,《不存在的人》是一本探究自我感从何而来的书,最终的结论却是放下这一切。或许真的无法真正抵抗大脑器质性的损伤,但是可以通过现代医学以及心理学从病痛中释放。
但是对于作为正常人的我们而言,要学到的是,放下自我的时候,自我才真正存在。
不需要找寻,不需要证明,它就在那里,客观事实,第三人称单数,第一人称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