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书法家,我就佩服这位: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人称“米颠”。其书法造诣高深,风格独特,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最开始,我总感觉米芾的人品不太好,古人最讲“尊师重道”,米芾却不太在意这事。比如米芾书法最早师法唐人,而且用功匪浅,几乎学遍了唐代诸家。
尤其对“颠张醉素”的草书极尽推崇和赞美之词,可后来画风急转直下,对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不仅不认同,甚至相当于破口大骂了。这种转变令人匪夷所思。
后来,读书多了,自己的见识也就多了点,我总算是理解了米芾,原来他发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晋人格。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草书、行书及楷书在技法上、艺术性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所以魏晋之后的很多大书家都将“入晋格”视为在书法艺术上的最高追求。
那么“不入晋格,终成俗品”的“晋人格”到底是什么?它最早出自哪里呢?米芾从“尊唐”到“卑唐”又是从何开始的呢?又是谁“点化”了米芾呢?
“晋人格”的最早来源
“晋人格”最早出自米芾的书论《论草书》,书中云: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辩光犹可憎恶也。”
米芾《论草书》
“晋人格”就是从这段话中得来的。我们来研究下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格”为格调,“辙”指途径、门路。米芾开门见山:“草书若是不像晋人格调,不依照晋人法度书写,那便是品质意境最差的俗作。”“张颠俗子,变乱古法”,从这就开始个人攻击了。
“张旭你这个俗人,竟敢变更、紊乱晋人书法的传统法度,也就忽悠下那些凡夫俗子吧,自然有懂行的人明白。怀素的字也不怎样,太过平淡,稍微自然些,但受时代书风拘束,也没有古意。高闲的书法也是下等之作,只能把字挂在酒店里,释辩光和尚的字更是可恨令人恶心”!
米芾这话说的有些不客气了。要知道米芾书法的启蒙老师可就是唐代书家,他几乎学遍了唐代诸多书法大家。他自己就说:
“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大至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
柳公权《金刚经》 (选页)
米芾的楷书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唐代楷书大家他都学了,且学习褚遂良最久。米芾原来还说:
“人爱老张书已颠,我知醉素心通天。笔锋卷起三峡水,墨色染遍万壑泉。兴来飒飒吼风雨,落纸往往翻云烟……”
这字里行间都是对“颠张醉素”的美溢之词。而且米芾还曾学过张旭的笔法,这个在他写自己所购张季明《秋深帖》的感受中显露无遗;怀素则更是被列为师法的对象。
米芾 《张季明帖 》
同样,米芾还学习过高闲的笔意,高闲书法在唐代已声名显赫,可惜传世书迹很少。据专家考证说米芾的那个“横钩”就是学自高闲,将横划演变成横钩就是高闲的独创,而米颠也是运用自如。
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局部
既要学习,又要贬损,米芾同学是不是很像一则寓言故事:老虎向猫学本领。里面的那个老虎!也许他只是想为自己塑造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大形象吧!有记载,米芾对书法名家多以此态度来评判,颜、柳、欧、褚全都被他贬低过,与此相反,有些名不见经不传的书家,往往会被他点赞,大加赞誉!这是什么心态?
米芾从“尊唐”到“卑唐”的转变
米芾早期因师法唐人而“尊唐”,后来观念的转变取决于此人,他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文豪苏轼,苏东坡。还得说到北宋元丰五年(1082)米芾第一次见到苏轼。那年米芾32岁,因公出差路过黄州,于是就去拜访苏轼。苏轼当时是很落魄的,因他的一些诗文被指控攻击王安石变法,所以就有了令他差点丧命的“乌台诗案”。并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到黄州。
苏轼《寒食帖》局部
米芾见到苏轼,二人很是投机。苏轼还带着米芾一同观赏自己的收藏:画家吴道子的释迦佛像。期间,米芾还向他请教如何画竹。
苏轼将观音纸帖于墙壁上,为米芾示范如何画竹。苏轼作画很注重传神达意,且不拘泥于点画枝叶的描画,还多画出来枯树奇石,题名《枯木竹石图》赠送给了米芾。
苏轼《枯木竹石图》
这让米芾深受感染且欢喜不已,心想苏东坡真给面。米芾也不客气,在关公面前舞起大刀,为苏轼现场挥毫。苏轼场面人,初次见到米书,便赞誉有加,评价极高:“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但又婉转地劝米芾改学晋人。当然,作为当时文坛领袖的苏轼,更多的是出于对后辈米芾的提携与鼓励。米芾虽癫,但不傻,话外之音能不明白吗!于是米芾的书法审美和取法对象从唐人开始转变为晋人。
米芾《蜀素帖》局部
北宋温革《跋米帖》中有云:“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正是因为苏轼的婉转引导,才使得米芾茅塞顿开,不再拘泥于唐人的法度,转而向魏晋书家学习。
而苏轼建议米芾改学晋人,原因也是根据自身的实践所得。苏轼书论有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思是说书法要摆脱传统法则的束缚,使用笔随性,以至随意挥洒。“点画信手”就是在技法高度熟练后书写自如的印证。
米芾《甘露贴》局部
“晋人格”到底是什么
米芾得到苏轼点化之后,不仅对魏晋时期的书法用心揣摩,追随仿效。连自己处世之道竟然也有了一番魏晋名士的风度。《宋史》中记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
北宋末年著名画论家邓椿的《画继》评价:“(米芾)人物萧散,被服效唐人,所与游皆一时名士”。
米芾的好友,北宋名士张大亨更加生动地评价米芾:“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
我们回到魏晋时期,探寻下“晋人格”的庐山真面目。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政权更替频仍,思想自由开放、活跃跳动。文人墨客们倡导佛道思想,希望摆脱政治的羁绊,逍遥自由。在此时代下,士人大多特立独行,不拘法礼。
也正是这个时代,文化上有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其中就包括书法史上令人顶礼膜拜的“书圣”王羲之。人们对人物的品评也由道德风范转向了人物外貌,进而发展为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
因此,“晋人格”应该为一种魏晋风度,也就是不拘法礼、特立独行的文人精神。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崇尚自然,用笔简练之中又含精巧。
你认为米芾的书法做到“入晋格”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