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写过一篇「情怀老味道」的短文,其中提到了母亲的烹饪经验和技巧。
虽然,母亲的烹饪经验和技巧,都是从中和包饭作的大师傅,麻子刘那里学来的。但她自己却说,学得有没有走样,很难说。
不过,但凡尝过母亲制作的菜品,还真没有人不“啧啧”称赞的。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印证母亲的厨艺,是取得了大师傅麻子刘真经的。即使不完全,也一定是差不到哪里去了......
我曾经追着母亲问过,有没有可以浓缩成几句话的烹饪诀窍。母亲略一思索,就回答我四句话,她说,食材必须新鲜,料理必须高档,用油必须大气,火候必须恰当。
不愧是私塾先生的女儿,寥寥几句,就把她的烹饪诀窍给总结了。而我,还以为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母亲的烹饪经验!拿时下的流行话来说,就是弯道超车成功,事半功倍地获得了烹饪技巧。结果呢?结果自然是聚搞笑!
不想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学习,沙雅达人终于没能把母亲的厨艺学到手。即使尚能依样画葫芦,搞出几个山寨版的菜品来,也只能是形似而味不至。
但是,也有一些菜品,让沙雅达人颇有些成就感!其中之一,就是“炸响铃”。
炸响铃,是道可以用来下酒的菜品。沙雅达人逢年过节,总会露那么一手,成了年节菜单上的保留节目。
其实呢?这道菜的做法,非常之简单。
准备好几张没有破损的豆腐衣、用潮毛巾覆盖一小会,使其回软便于包馅。再调制小半碗,稍稠一些的面糊,用作豆腐衣的粘合。
接下来准备半斤五花肉糜、两个鸡蛋,一小碗糯米饭,一些葱花、薑末、鸡精和盐,有了这些东西,准备工作就算OK了。
制作步骤是,取一个大一点的碗或容器,把剁好的五花肉糜、鸡蛋液、葱花、姜末、盐和鸡精混合在一起,用筷子朝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完全融合。标准就是,肉糜中看不到有水份的影子。最后,就是加入温热的糯米饭充分抓捏均匀,响铃馅就算完成了。这里必须注意,不可使用冷却的糯米饭,冷饭不易抓捏均匀,会影响口感。
第二歩!开始正式包制响铃毛坯。把豆腐衣展开,放入调制好的肉馅,卷成油条状,并用面糊封住豆腐衣的最后接合部。剁成骨牌大小,注意切口必须是斜形的。否则,炸响铃时,肉馅会跑出来。这里还应注意一个关键字一一剁。包好的响铃条,必须采用刀功中的剁。使得切口干净利落,起到闭合封口作用……
最后一步就是炸了!起油锅,等到油温七成热时,改为小火。随后把斜切的响铃逐一放入锅中定型、捞出。直到全部定型完毕,就开大火复炸一次,捞出装盘。吃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蘸醋或辣酱油。
这是我的响铃情结,不管学得是否到位,沙雅达人都会感恩母亲,因为那是母亲留给我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