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幸福
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
这种不稳定的感觉,是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
如果缺乏良好心态,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那么,幸福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所以说,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讨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对苦、乐的关系具有正确认识。
从佛法观点来看,认为人生是苦。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并不是就现象而言,而是透过现象所作的本质判断——苦是人生本质,而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
Q:我们能找到绝对、不变的快乐吗?
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
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所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
依止三宝,能究竟地解脱自在、离苦得乐。
佛是改善生命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导师。
二、我是谁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究竟什么代表我?
色声只是生命延续中朝不保夕的片段,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代表我。
我的存在体现在两方面:观念和心态。
我执
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
我执还是世间一切是非纷争的根源。
无我
从佛教角度来说,“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误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
佛陀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对众生最大的贡献。
禅宗有个话头: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
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
认识自己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
三、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无限的层面。
生命既是渺小也是无限的;既是短暂也是永恒的;既是脆弱也是强健的。
认识这一层面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轮回
从轮回的眼光来看,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只是一个相对的开始。
在它之前有无尽的过去,在它之后有无穷的未来。
轮回不仅是体现为一种生命现象,其根源就在我们的心。
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轮回。这六种形态也代表了我们内心的六种不同的状态。
缘分
人和人的关系并非始于今生,还有很多前世带来的烙印。
天赋
从佛教角度来看,生命其实有两套系统,其中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生的积累,并将影响未来的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线。
归宿
答案就在我们当下的心行。
现在的生命形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
佛教非常重视当下的努力,这是衔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也是改变我们命运的着力点。
四、何为命运
业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导致了什么样的命运走向。
决定行为的因素,称之为业力。
所谓业,生命的程序。
编写不同的程序,就会进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轨道。
身口意三业
身业:所行;口业:所说;意业:所想。
以上构成的因为,贯穿未来、现在、未来三世。
因/当下因果
我们所有做过、想过的事,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影响未来走向的因。
编写的过程就是种下不同的因的过程。
习惯-性格(人格)-命运
习惯和性格决定了命运的走向。
我们的心具有两个特点:选择和创造。
心是命运的主宰。
五、活着为了什么?
外在的一切都是要过去的。
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
我们的心有制造烦扰和解决烦扰的能力。
活着的意义在于在于开发自身潜在的高尚品质。
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佛教认为,人生由惑业苦组成。
因为无明的遮蔽让我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
总结
不知何为幸福,就会以苦为乐,与幸福背道而驰;
不知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
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使生命健康发展;
不知活着为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究竟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生存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