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开外部方案评审会议,问一负责的同事会议准备如何?有没有checklist?
答曰:以前的老套路,相关人都知道做什么?
好像没有什么毛病,但我总感觉不放心。
我建议列出checklist。包括有哪些事项、谁负责、完成标准、完成时间、注意事项、是否存在风险等等?然后逐项检查打√。毕竟涉及到几十家外部单位,有十几项工作要落地,多位人员协同。一旦出点差错也会比较麻烦,也可能会忙中出错。
虽然最终这位同事输出了这份checklist,但其实不太乐意。认为以前都是这么做的,不会出什么问题,觉得我有点"小题大作"。
看了这份checklist,心里才有了一点点把握。
这只是一个案例,普遍现象是:很多过往经验储存在自己的最强大脑中,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口口相传。
一直很崇尚通过现象看本质,小问题背后也许隐藏着大隐患。
下面通过亲历的一些具体现象,简单思考小问题背后的大逻辑:
来公司一年多通过不停地与客户接触、向同事请教、自己总结等方式,才慢慢了解客户的组织结构。但没看到文档说明。
背后的逻辑:客户组织结构决定了业务方向和组织结构,只有深入了解客户,才能够更好把握产品战略和市场策略。
由于行业特点,需要组织各类评审会议,不同阶段会议要求也有差异。但没看到checklist。
背后的逻辑:没有人保证不犯错,尤其面临复杂问题的情况下,只有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任务,才能够万无一失。推荐《清单革命》。
财务抱怨业务没有遵循财务规范,业务说没看到财务对业务有哪些规范要求,财务说业务应该知道基本的财务原则。但没有看到发布的原则和规范要求。
背后的逻辑:很多情况下都是你以为我知道,最后的结果也就停留在“你以为我知道”的状态。
项目经理跟总监说月初已经把计划知会给大家了,过程没有监控,最后期限才发现进度延迟或需求不满足。
背后的逻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先级,如果缺少过程监控与闭环,项目管理就会失去意义。
市场经理说这事交给他放一百个心,轰轰烈烈发个誓听起来很激动,中间也没进度和状态反馈,最后成不成往往靠运气。
背后的逻辑:及时反馈工作状态,暴露问题和风险,并制定规避措施,才能够成为一个“靠谱”的人,真正做到让领导放心。
研发上次解决了项目A的一个问题,这次项目B又出现了,顾此失彼。
背后的逻辑: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是正确做事的方式,要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譬如一个问题背后可能是产品架构问题、或是流程问题、或是工作态度问题等等,针对根本问题对症下药才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总处于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甚至会引入新的问题。那只是在被动干活,缺少主动思考,工作甚至生活往往都是处于被动和被撕裂的。
测试说功能已经实现,只是操作的方式跟正常思维或常规方式不一样,测试通过但客户却不会用,产品留下诟病。
背后的逻辑:研发闭门造车或者盲目创新都是不可取的。作为产品的最后一道关,
测试更应该从客户视角思考,培养同理心。
……
每一个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小问题,背后的逻辑看似“小题大作”。但挖掘小问题背后真正的根因,直达问题本质是必要的。
本质上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只要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小题大作又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