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金森的《Sacred Mountain》,总觉得这个翻译,说什么好呢?哎,像很多翻译一样,就是是很好的验证了什么叫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这个翻译当然翻译成圣山,或者神圣的山之类的,当然不错,只是,整个意思,整篇文章的意思,更近精神的山川,或者灵魂的家园,心灵的栖息之地,是自然之美对于中国人重要无比,接近神圣。
其实,就是外国人的一篇泰山游记。通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打量中国,胜在全新的视角,又好在,他们并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观念。
那些美景,月光从山顶倾泻下来,月光把深谷渲染成一道银河,那样的美景,震撼过我们的诗人,也同样震撼了他。
美,是不需要语言的。
整篇文章,让我觉得共鸣的是这么几句话:
the people that can so consecrate a place of nature beauty is a people of fine feeling for the essential values of life.
一个把自然之美视为神圣的民族,一定是一个能感知生活核心价值的民族。
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对没有了。
哈哈,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where the chinese have bulid a series of temples, each so designed and place so as to be new beauty in the landscape,they will run up restaurant and hotel like so many scabs on the face of nature.
看看中国人在山上建造的寺庙,设计过一样的,在风景里和谐统一,锦上添花,增加了新的美景一样,看看那些建造在山上的饭店旅馆吧,就像癣一样巴在自然美丽美丽的面孔上。
就说我们去自然风景区,看到那些不伦不类酒吧饭店,是不是完全一样的感受。
我们以前建造的凉亭啊,小桥啊,都像是自然景区里生长在那里的,就应该在那里才对,可是另外一些,咖啡厅啊,卡拉OK啊,就算花费的巨资装修豪华,看起来也像是豪华的补丁。
这篇作者是外国学者,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带着对比的目光来看中国的风景,其中人文和思考更具有价值。
而且作者对于我们是欣赏的,一处美景他说我们用来写诗而西方都用来做广告。他不知道我们有一种广告叫:江山也要文人捧。让他理解这个。只怕也太难了吧。
我就这么兴趣盎然看呀看,说看书,一篇文章不认识的单词比认识的还多。
完美利用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精神,竟然也能兴致勃勃看完,还能把共鸣找出来,也只能说那共鸣实在是太明显啦。
文章最后一句话:The west talk of civilizing china,would like china could civiliz the west.
觉得他这句话,正是现在的进行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