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一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标题——《被讨厌的勇气》,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只是一个表情,外表看似平静无波,内心却是波涛汹涌。敏感的人似乎都有一个难以完全悦纳自我的过程,不那么肯定自己,害怕被讨厌,经常自省,可是越是自省越觉得为人处世注意事项繁多。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作为一个自觉不够自由,没有无所谓被人讨厌的勇气的人来说,我挺期待这本书能带来的精神洗礼。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是由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所著,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展开,通过哲人和青年的辩论向读者传达观点。对话体的方式虽使本书深入浅出,但显然增加了论证的局限性。
我把本书的思想结构概括成“为人”与“处世”两个大概念。
在“为人”中,本书传达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要学会“悦纳自我,活在当下”。
我们常常会思考一些问题:“如何接受平凡?”“如何甘于普通?”“如何克服自卑?”“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或者说,“人生真的有意义吗?”对于这些问题,青年与哲人都展开了一些讨论。
作者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他人贡献”,幸福是“贡献感”,而将不幸归结为“自己选择的结果”,对于人生意义的认识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对于自卑的定义是“来自主观的臆造”。从对这些人生命题的认识来看,作者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如何定义世界,世界就是如何。所以作者谈到人认识自己的自卑时说,我们可以转换角度去思考自卑之处的价值。
书中提到的一种新观点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即我们的行为甚至是情绪背后是出于某种目的——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主动想这样。哲人讲了一个赤面症女孩的例子,赤面症女孩想克服赤面症然后去跟喜欢的男孩表白,但迟迟没有克服,便也没有表白。哲人以“目的论”给出的解释是,女孩害怕表白失败,所以赤面症是因为害怕表白失败而导致的。这个解释有些令人难以接受,我想起一个自己的例子。初中的时候我非常害怕上体育课,因为每次上课都要测跑,后来发展成我每次上体育课前都会肚子疼——不是请假的借口,会真的肚子疼,但一上完体育课就好了。而这个“体育课前肚子疼应激症”在我上高中后就消失了。
不过对于以上两个观点我都难以完全接受,毕竟对于缺点的认识,有些缺点我们完全找不到令自己宽慰的价值点,或者说它的价值点比起劣势简直不堪一击。而对于“目的论”,将一切行为与情绪的出现概括为出于某种目的缺了点信服力。相比于理论是否正确,我更愿意肯定理论之目的的积极性。“目的论”推翻“原因论”,是因为想告诫人们不要停留在过去的原因上,而要积极地做出改变。
阿德勒曾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是否缺点满身,是否一直以来碌碌无为,纠结其中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我们拥有的,活好当下。
在“处世”中,作者提出“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而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这两点的提出也挺新奇的,毕竟我总觉得自己的烦恼是来自于穷,价值追求无法脱离被人认可,而自由,我想人没有完全的自由。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成为“人”,价值也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上。倘若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其他人的星球上,那么一切价值自我定义,也就不存在所谓“缺点”,只有“特点”。所以作者认为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活在人群中,我们难以随心所欲。想要在人群中活出自己,拥有自由,那么不可避免要付出代价,代价之一也就是被人讨厌。所以作者说,自由就是不再追求认可。
作者还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叫“课题分离”和“共同体感觉”。“课题分离”通俗来讲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你恨我,也与我无关。而“共同体感觉”就是把我们的世界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你每天吐槽的那一格间办公区,而是将你的存在扩大到更广的范围。好比我们认识自己的微小,但也可以想到,人类相对于地球的微小,地球相对于整个银河系的微小。这两个新概念,都旨在劝解我们如何与人际关系中的烦恼达成和解,如何以一种更豁达开阔的思维去生活。但说实话,我想我一辈子也没办法做到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而且对于“你恨我,但与我无关”,这个想法有些单纯,毕竟有些讨厌可不止停留在想法上,你想无关也不行。
书中还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可以鼓励但请别“表扬”。作者认为表扬是站在不同等级上的操纵行为。也就是说,带有评价意味的话语都附庸在不平等的关系上,这种观点直接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热议的PUA...我也有一些疑问,由表扬而建立起来的自信是否很容易被摧毁呢?如果关系本身并不平等,如何将“你真棒”表达的更像赞美而非表扬呢?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这句话熟烂到成为大多数年轻人个性准则之一,张口就来,但关键时候总没法作为超脱的盾牌。有一次我将写着“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的纸条递给在上课时郁闷的朋友,朋友在纸条上回:“你自己能做到就行”。光听大道理无用,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也是我只给这本书打三星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