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的)这种紧张,这种困厄,不足为外人道也。所有焦灼自己担当。尤其不能让学生觉察——不能传染给他们。外松内紧,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门艺术。其目的,为了让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
2.教书,就是教做人。气质的培养,品行的熏陶,就在这分数不能衡量的点滴中。
3.不说什么“起伏”,不说什么“舒缓”。在一遍又一遍的读和悟中,他们渐渐拥有了一样精致美丽的财富——语感。没有语感,语文成什么了?枯燥的知识的琐屑,无聊的淘分的黄沙。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必须从小着手培植。
4.大多数时候,朗读训练靠情境,有时也要靠意志——我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老师是最顽固的家伙,读不好,绝不放过他们。
5.随“学校生活的洪流”——懵懵懂懂,顺流而下。只要那孩子的天性不是太憎恨书籍,长此以往,阅读的习惯,大约是可以熏出来的。
6.我从不高估自己的影响力。可是,我知道,只要我愿意,还是可以在他们心里留些爱的碎片的,也为自己留些温暖的回忆。
7.出去,是我积蓄的力量得以释放;出去,接受同行的质询挑战,往往回来觉得动力更足,或者被掏空,于是更加勤勉地读书、思考——研究学生。
8.真正的阅读,是要读出自己;高层次的阅读,是要读出问题。
9.唯有来自孩子们自己的上进心才是最可靠的。
10.“心平气和”正从最初的自我警示变为一种稳定的心态。
11.只要在做教师,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折痕艰难,唯其艰难,才值得争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