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记得有多少早晨起来,蓁蓁总是会哭闹好久,本以为陪伴她的时间少,就加倍抽出时间去陪她,周末或者晚上按照既定的流程,达到她的满意。可是一到早上前一秒本来乖乖的样子,稍不顺心后一秒就开始了各种撕心裂肺。从开始的讲理,到后面的不耐烦,再到后来的各种威胁,通通不理,越是跟她讲各种现实条件不允许或是改换其他诱惑的条件,都得不到好的效果,就是哭、不去上学、不配合。本来觉得自己的耐心被锻炼的很好,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挑战,也顿时脾气上来。
类似的情景有;
”妈妈今天上班吗?“
“上啊”
“啊,我不要妈妈去上班"
”妈妈去上班,蓁蓁去上学啊”
“蓁蓁不要上学,哇~~不要上学~~哇~~~~‘
(妈妈耐住性子)为什么不去上学?
”我要在家里玩“
”家里没什么好玩的,蓁蓁现在应该上幼儿园了,有好多小朋友,也有老师陪你啊“
"哇~~~~小朋友不和我玩"
”那你可以和小朋友玩啊,和他们分享玩具就可以一起玩了“
”啊,不去上学~~~“(妈妈想要抓狂了,还是忍了下来)
”快,赶紧穿衣服,不然等下要迟到了“
妈妈拿来了平时她爱穿的裙子。
”我不要穿这个。”
“那你要穿哪个?
“那个粉色带花的。“
”那件刚洗了还没干,就这件吧,这件好看。"
"哇,就要那个,就要那个。“
”跟你说了,还没干“
”妈妈生气了,哇哇 ~~~~~“
”那你穿不穿?”
“哇哇哇哇哇~~~~~~”
”不穿算了,迟到就迟到吧,老师同学都会笑话你的“(妈妈开始威胁了,转身就走)
”妈妈不理我了,~~~~妈妈不理我了~~~”
好不容易,一边劝着穿好衣服,洗刷完毕,这中间的环节要是稍微弄错什么,比如她喜欢的裙子颜色不对,花色不对,妈妈拿的不及时,牙膏挤错,就立马哭。最后穿好鞋,等到按电梯下楼的时候,没想到这家伙又开始哭:”让我按,让我按,妈妈你按了,哇 哇 你按了“。
“那到里面你按行吧?””哇哇哇哇哇 妈妈你按了~~~~~哇哇“
妈妈终于忍无可忍 ,别去上了,就你自己在家吧,妈妈此时想到,惩罚孩子就用是直接不让她做这件事,天天这么闹,让她不去上看看会不会有效果。
妈妈走了,奶奶哄着蓁蓁,买了棒棒糖,这才乖乖的去上学了。
然后第二天早晨。
“妈妈,给我买棒棒糖吧”
“早上吃什么棒棒糖,吃了牙疼,赶紧上学去吧。”
“哇~~~~”瞬间哭崩。。。。。、
“好好好,妈妈买”
“现在买”
“现在要穿好衣服,等下我们下楼去买,下午奶奶接你的时候给你好吧?
“不好,我就要现在买”
“你听话,穿好衣服去上学,下午放学就给你就买两个,怎么样?“
”我就要现在买,就要~~~“
”你喉咙还发炎,还咳嗽,现在不能吃,下午好点,再吃吧“
”哇哇 不行 ,我就要吃~~~~“
”那就没有了!“
宝宝一听没了,立马更着急的哭~~”啊啊啊啊嗄“
爸爸,实在听不下去了,本来还想忍着点,再睡会,立马翻身:”天天哭,就知道吃,哭啥呀,啥没给你买,这么不听话,以后都不给你买了!“
”讨厌爸爸,讨厌爸爸,哇哇哇哇哇哇“
”那我们去上学吧?“
”啊啊啊,不去,不去“整个人黏在身上,也不下来,也不走,执拗的一直哭,就是不肯就范。
爸爸见状,更加生气,抱起蓁蓁就往房间里,:”哭,再哭,就关小黑屋。“
蓁蓁害怕了,一边哭的撕心裂肺,一边说:’”爸爸我去上学,我去上“ 哭的都快没力气,上气不接下气。妈妈着急了,立马抢过来,和爸爸又发生了争执。爸爸觉得我太宠了,讲道理没用,只能硬来。可是宝宝是就范了,担心她对上学就没了兴趣,而是被逼着去的。
这些片段一再的发生,影响着我整个上班状态,我也知道宝宝哭一段时间后,到了学校会调整好,因为每次晚上回家,宝宝都是开开心心的,奶奶和老师都反应说状态不错。就是早上不愿去。
难道我得方式真的不对,不应该这么宠她?强硬的方式,也许真的有效?
可是讲道理、不骗她,让她认识到自己该做的,也是要有的。
我也是非常纠结,不知道怎么办好。仔细的复盘了所有的细节和出发点,依着她不行,讲条件不行,耐心也不行,发脾气也不行,搞的自己精疲力尽就是不见效。但我始终觉得,发脾气,不应该,让小孩子被迫就范,一时是起效果,但是乖孩子也就是这样逐渐被养起来,表面顺从,内心不甘,长此下去不利于身心健康。难道就不能让她开开心心的接受么?
那天在公司,看到一同事,不经意间然想起同事说,自己的小孩子早起有起床气,也是不肯上学,每天早上都是把她给逗醒 ,差不多开心了才肯乖乖去。
这句话给我了极大的启发,细想,每次叫宝宝起床,都是催促式的,或者借用温柔的手段达到催促的目的,最终导向结果就是,再不起来要迟到了,妈妈上班要迟到了。孩子一直处于一种被赶的状况。从接受程度来讲,就比较低。而且情绪上一开始就被设定的是比较容易导向负面的。关键点是,要知孩子的具体需求是什么,她真的就只是要一个棒棒糖吗?
我想通了,就换了个方式试了一下。
“小懒虫起来啦,妈妈要咯吱你喽,哈哈”
宝宝迷迷糊糊听见妈妈的声音笑了起来。然后被挠了几下,就笑嘻嘻了。
但是第一句开口就是“妈妈我可以吃棒棒糖吗?”
这下妈妈注意了方式,收起了说教式的方法,将关注点放在宝宝身上。而且首先要摒弃自己设定的思维,她并不是要现在吃,只是问,可不可吃。于是我说“可以呀,你喜欢什么味道的呀?”
“我喜欢吃草莓味的。”
”那你还喜欢吃什么味的呢?“
"我就喜欢吃草莓的。”
“好的,那我们就吃草莓味的棒棒糖好吧?"
”好“
”不过宝宝,你还有点咳嗽,吃棒棒糖会更厉害,你确定要吃吗?”
蓁蓁想了一下,“嗯,蓁蓁有点咳,不能吃棒棒糖了”她有点委屈的说。
发现,这个时候说话她愿意听了,我就安慰她说:“没关系,我们快点好起来,就可以吃啦”
她一听,瞬间就开心了,“蓁蓁要嗓子好起来就吃棒棒糖”
接下来,那个早晨就出奇的顺利。
总算缓了口气,通过这次的尝试,我总结起来,大部分我们跟孩子的说话都是以事情的结果来导向,孩子是我们要完成事情的一部分,需要他的配合,才能使整个事情进展顺利。因而为话语中带着焦虑,带着控制。要么就是过度以孩子为主,替他考虑了各种因素,包办了很多事情,但是背后还是为了整个过程更加省心,快速解决。这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自己原有的步骤。也不经意间流露出很多看似很正常,但是在他们的视角而言,并不尊重的举动。
当我以她是一个我正常交往的朋友的角度来讲话,尊重她的各种小东西,尊重她的需求,也表达一些自我的需求给她,和她商量,她就会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判定。而这种表现出来的举动会让你大吃一惊,并且和你想要的达到的正向需求一致。
这个思维的改变,让我应用到孩子的其他方面也一样有效。
比如:吃饭的时候,宝宝老喜欢挑没有的食物要。
今天煮了面条,她要吃米饭,煮了鸡蛋她要吃鹌鹑蛋,煮了希望,她要牛奶......搞得奶奶也很不开心。
那一般的方法就是:告诉做啥吃啥,要么哄,要是哄不住,就不惯她的毛病,不吃就先饿着,饿了啥都吃。可是坚持了几天,简直也是崩溃,半夜要吃东西,白天吃几口,然后就不怎么吃 。这样下去,很担心宝宝的健康问题。
换个思维:谁还能没个想吃的东西,大人吃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都难受,何况小孩子呢。
于是。
“我要喝牛奶”宝宝说。
“给你做了稀饭了,哪有牛奶。”奶奶说
“我就要喝牛奶!”
“学校里有牛奶,你学校喝吧。“奶奶说(幼儿园提供早餐)
”啊 ,我要喝牛奶~~~~~哇哇“
”蓁蓁,别着急,妈妈知道你想喝牛奶,那妈妈去给你弄点吧“妈妈说
奶奶不高兴了,”都几点了,还不赶紧上学,不能老惯着她“
知道奶奶也不容易,就说。”没事,就喝点,烧起来很快的”
蓁蓁喝完,就真的开心了。然后妈妈说:“蓁蓁咱们下次这样好吧,你要喝牛奶,我们提前给奶奶说一下,这样奶奶就给你做了,奶奶做的牛奶可好吃了。“
”嗯,我知道了妈妈,奶奶做的可好吃了,奶奶我们去上学吧“
奶奶看这招有效,也就没说什么。
第二天,奶奶一早问蓁蓁,要不要喝牛奶呀,奶奶给你做 。她说需要,然后这一天也很开心顺利。
也许孩子需要的就是通过大人的顺从来证明我们是爱她,她并不是听不懂道理,只是需要更多的爱来换取自己的听话。那如果是这样,大人不管在何时都能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态度去和她交谈,孩子也能明显感受到自由,自我意识得到了被保护,表现出来的方式就更为顺从,而不是一味的对抗。有时候,爱不是凭自己的方式一味付出和对你好,也是需要讲究方式和给予对方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