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0~12章)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0~12章)

作者: 可乐爸的修行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7-08-28 23:49 被阅读0次

庄子

  • 获得相对幸福
    万物本性不同,能力不同,在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事后,都是同等的幸福
  • 政治、社会哲学
    不治之治,和老子一样
    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 情和理
    情可以为理所中和,悲情伤情可以被理解所抵消
  • 获得绝对幸福
    与道合一,超越自己和世界的区别,道无为而无不为。
  • 有限的观点
    人只要有想法,就是片面的
    辩论的胜负无法证明道理的真否
  • 更高的观点
    照之于天:从道的观点看待问题,超越有限
  • 更高层次的知识
    「不知之知」,对于无法描述的事物的认识
    如何全生避害?答:不用全生避害。与道为一,四肢百骸,将为尘垢落叶,又在乎什么全生避害?
    与道合一的圣人在某些意义上,永存。
  • 不知与无知
    无知是原始鸿蒙,而不知是「忘」知,前者是自然,后者是精神的创造

鼓盆而歌是人类很难做到的境界,而世人所谓的情感被庄子称为“遁天倍情”(违背天性,背离真性情),庄子曰:“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这几乎抹杀了人欲。“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后期墨家

在反驳名家辩论的过程中,这两家沿着大致相同的思想路线,发展了知识论的和逻辑学的理论,以保卫常识。这些理论,在墨家则见之于"墨经"、在儒家则见之于《荀子》的《正名》篇”。

  • 墨家的逻辑方法:“效”和“推”
    它还把"故"分为"大故"、"小放"。"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经说上》)墨经所谓的"小故"显然就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原因";墨经所谓的"大故"显然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必要而充足原因"。现代逻辑学还区别出另一种原因,即充足原因,可以说是"有之必然,无之或然或不然"。这是演绎推理,也就是墨经中所谓的"效"的方法。至于另一种推理方法,就是"推"的方法,推论"凡人皆有死"。
  • 澄清兼爱说
    后期墨家遵循墨子功利主义哲学的传统,主张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取利避害。《大取》篇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墨子和后期墨家都认为"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但是,什么是利的本质?墨子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可是后期墨家提出了,并已作出了解答。《经上》篇说:"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这样。后期墨家就为墨家的功利哲学作出享乐主义的解释。杰里米·边沁的"功利哲学"在《道德立法原理导言》中说:"'天然'使人类为二种最上威权所统治、此二威权,即是快乐与苦痛。只此二威权能指出人应做什么,决定人将做什么。照他的说法,道德的目的就是"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
    后期墨家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兼",也就是"周"。("就是说,必需遍爱一切人,才算爱人;但是不必需遍不爱一切人,才算不爱人。这与乘马不同。不必需骑一切马才算骑马,但是必需不骑一切马,才算不骑马。)

阴阳家

  • 《汉书·艺术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 《洪范》所讲的五行:"五行"通常译为FiveElements(五种元素)。我们切不可将它们看作静态的,而应当看作五种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力。汉语的"行"宇。意指toact(行动),或to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Agents(五种动因)。五行又叫"五德",意指FivePowers(五种能力)。
  • 邹衍。邹衍建立了新的历史哲学,以五德转移解释历史变化。皇帝的正式头衔仍然是"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0~12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yn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