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有目的的旅行,只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才不会迷茫。
“就像很多人说的,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学那么多东西,跟着那么多大咖学,实际上只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已。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是爱学习的人突然多了吗?不是,只是多了一种缓解焦虑的便利途径而已。如果你不认为三分钟热度是自己的问题,不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也要靠自己的话,那么你不会有真正的改变。”
要想自己的人生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就不能为了计划而计划。生活中我们总是“三分钟热度”,就是因为目标缺少韧性,目标不够清晰明了。
做计划能投射出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份期待。有些人做计划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得很强大,所以把计划做得很完美,而通常现实中他们是经常拖延、计划总完成不了的人,反差很大。而另外一些人做计划的时候总是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比如说留一点缓冲时间,做好B计划,等等。这些人期待中的自己是不完美的,这和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是接近的,所以他们不会感到焦虑,会感觉到很轻松。做出坚韧的计划的人通常是接纳不完美自己的人,这样的计划比较靠谱。
比如,我们计划每个月读10本书,而且把10本书每天放在床头,然后每天都看到一摞书堆在那里,总感觉看不完,这样的消极情绪总是在不断的暗示,那么我们的读书计划或许就没有我们想象得进行的那么顺利。也许,我们能坚持一天、两天到第三天时或许我们就有抵触情绪了。此刻,坐着床边的书桌上,我们拿着书,翻开一页,然后就会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刷刷刷,然后滴滴,一晚上的时间就这样在刷手机的沉浸式中过了。过后,我们又不断的自责焦虑,如此往复,最后我们依然在原地回往,一边看似很努力,一边是被焦虑围绕着走不出……
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就是我们把自己想象得太完美了。比如,我们制定的计划是每月读10本书,我们在计划时就明确读书的目标,然后每读完一本书,然后再拿出下一本需要读的,同时做好读书输出,给自己一点空间和视觉上的缓冲,这样我们读书的计划就能持续进行。因为,我们有清晰的目标,并且不是每天都同时看到一堆书堆在那里,这样潜意识里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暗示,然后我们有目的的去读书,慢慢地我们就会沉浸其中,一步步爱上阅读,当这样的阅读习惯一步步养成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了,我们就会很自然的觉得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会习惯并爱上它。
带着新鲜感和热情开始,用方法和技巧坚持,吸纳渴求和奖赏的能量来突破,最后是伴随着喜悦的习惯成自然。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只管去做,便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