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和大家讨论小升初的话题,研究发现,在没有升学考试的情况下,进入初中都会有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小升初考试,我认为是加剧了这一情况。
有妈妈说,那该怎么做呢?我的看法没有变,我仍然认为,成为孩子的陪伴者、同行者和支持者,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这个过程,几乎所有关于教养的研究都支持这个观点。
如何成为这样的父母?学习。研究发现,在所有教育投资中,父母自我的学习最具意义,获得的教育回报最高。
西方的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将父母的教育类型分为几种:权威型,忽视型,溺爱型,专制型,认为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是权威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一种既尊重孩子又对孩子有行为限制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是父母给予温暖、支持和限制。
根据这一特点,在东方文化中,这样的方式更接近民主养育的语意,所以很多专家认为,英文中所说的权威型,翻译成中文时,使用民主型更接近其本质。
这样的养育方式,被有的养育理论称为“温和而坚定”。这样的提法,存在一些问题。或许,我们不应该只看字面的意思,而应更深入地探讨。
adult-baby-child-1776135.jpg三年前,我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每当我看到“妈妈的情绪平和就是最伟大的教育”这种标题的文章时,我真有种想抄起板砖的冲动,真的!这种软文在朋友圈泛滥,很多父母都转发并勉励和提醒自己——“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父母是人,敢问哪个人能够做到时时刻刻情绪平和,从不起伏?伟大的特蕾莎修女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说:我感到悲伤……
《妈妈的情绪平和就是最伟大的教育》这篇文章说“母亲在看到孩子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我不知道这样的理论来自哪位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或神经科学家的研究,但如果我是孩子,有一位无论我做的怎么样都永远不露声色的母亲,我的内心大概是很恐惧的,这和康熙皇帝所说的“不怒自威,亲而难犯”有异曲同工之处,权力体现的淋漓尽致,家庭的温情却不知流向何方?
之后,文中又说,母亲要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我想问的是:多么变态的人才可以做到不露声色的示弱?强势的母亲固然不可取,这就意味着在孩子面前装弱小是合理的吗?做父母需要拼的是演技吗?
接着,文中还说母亲要柔和,柔和才有力量。做到这些,我想,早比宫斗戏主角强了不是一点两点,各种影视大奖不颁给这种母亲真是冤死了。
然后,文中接着说家庭中要有情有礼,都喜怒不形于色了,怎么有情?怎么有礼?
文章还说了家长要避免内心焦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您这篇文章已经足够家长焦躁了,演技不好的家长可怎么活?
最后,文中说“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前面说了看到孩子的优缺点都要不露声色,最后又说要启动情感,这个情感该怎么启动?
再来说说“温和而坚定”。什么是“温和而坚定”?就是在孩子做出父母不允许不接纳的事情时,父母要温柔的、和善的跟孩子表达自己的不允许不接纳,听上去觉得好合理有木有?
实际情况呢?要怎么做到温和而坚定,孩子在电视机屏幕上画满了画,妈妈要温和的对孩子说:宝贝,你这么画电视,是不可以的。无论孩子怎么哭闹,妈妈都和声细语的说:宝贝不可以。
这做的到吗?做的到。
怎么做到?妈妈在这一刻和自己的真实情感隔离,孩子什么样的表现都不会让妈妈产生负面的情绪。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空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到五指山下,如来佛祖就是笑着做的这件事,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大声叫着:被你们骗了……
有如来佛祖般的法力大概就可以做到如此“温和而坚定”了吧!
孩子需要的是有真情实感的父母,能坦诚交流的父母,而不是穿着温和外衣不露声色的父母。
但是温和而坚定真的不可取吗?当然不是,我还写了另一篇文章:
上次说了有关温和而坚定,那么,温和而坚定就那么不可取吗?
也不尽然!仍然用上次的例子:
孩子用彩笔在电视屏幕上画满了画,妈妈感到非常生气。场景一:
妈妈:你怎么这么画?电视这样怎么看?你没有脑子吗?画坏了怎么办?
孩子:(吓坏了,不敢出声,眼泪挂在脸上)
妈妈:(怒气未消)(恨不得冲上去给孩子两耳刮子)有纸你不画!!!
孩子:(完全呆住了)场景二:
妈妈:看到这样的电视,我非常震惊,这让我要花很多时间去清理,也许还要拿电视去修,增加一笔不必要的开支。
孩子:(不知道说什么,沉默)
妈妈:妈妈多么希望家里是干净整洁的,妈妈能轻松一些。
孩子:嗯!
妈妈:电视画成这样我很难过!
孩子:妈妈别难过。两个场景,结果都是一样的,妈妈都要花时间清理,修电视。但看到不同了吗?
也许有朋友认为场景二是温和而坚定的体现。就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妈妈看到电视,真的是怒火万丈,这是非常真实的,大概任何一位看到这样场景的妈妈都会生气。
第一个场景里的妈妈把怒气全都发泄给了孩子,造成这个情况不都是因为这个熊孩子吗?
第二个场景里的妈妈同样生气,唯一不同的是,她选择了觉察自己的情绪,她默默地进行自我倾听,在“生气”这个情绪的下面是什么?是惊讶,是烦躁。因为这又要花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钱,这都不是妈妈想要的。妈妈需要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或者休息,钱也希望花在更加值得的地方。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第一个场景,妈妈把自己情绪的控制权放在了孩子手里,通过质问来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么生气;第二个场景,妈妈选择了为自己的情绪负责,通过自我倾听来找到自己的愤怒背后的初始情绪及自己的需求。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二个场景里的妈妈是温和的,她仍然可以用严厉的口吻向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她没有温和而坚定。
继续场景二:
妈妈:我不明白你在电视上画画的原因。
孩子:妈妈,我那天看电视时,电视上有彩虹,实在太漂亮了。我想把它画在电视上,就可以一直看漂亮的彩虹了。
妈妈:明白了,你是想电视一直都有漂亮的彩虹。
孩子:是的。可是我忘了画上去电视就不能看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时候会不顾后果。可是,当妈妈倾听了孩子,明白孩子的想法之后,这时候妈妈就可以做到温和而坚定了。妈妈理解了孩子,她就可以对孩子温和,同时,妈妈也在这时候坚定的维护着自己需要时间、休息的需求。这才是温和而坚定真实的意义。
就这么一句“温和而坚定”,能做到第二个场景里妈妈这样,是付出了很多的学习、练习、感悟和思考的,绝不是轻松就可以做到的。第一个场景里的妈妈是更符合生活中很多妈妈的真实写照,这并不就是错的,我们不能用二元对立的原则来看待生活中的很多事,非黑即白,非错即对,这不是真实生活的状态。孩子不是易碎的花瓶,不是踫一踫就会碎的。孩子需要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被父母接纳,哪些不被接纳,做真实的父母更加重要。
要说明的是当父母总是对孩子发火,总是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也许就需要审视一下自己,过多的负性情绪在向自己诉说着什么?情绪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好朋友,它就是信使,提醒着我们该关注自己了。
有时候,我觉得现代父母真是辛苦,仅是养育孩子,要学习的就足够多。然而成为父母也是一种转变的经验,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与互动中可以找到乐趣,并获得相当多的持续的快乐;同时,为人父母也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拥有自信和幸福的感觉。
作为父母,我们都愿意更好的养育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尽己所能地学习实践,我认为这就够了。无论父母影响孩子的观点是多么地正确,我们都要知道,相关并不证明因果关系。
如果认为某一种养育方式一定可以得到某一种教养结果或目标,我们就是在神化父母——将父母当作了无所不能的神。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多思量。
相关阅读推荐
人见人爱的郭襄是怎样养成的
我们都是好父母
正面管教与 P.E.T.父母效能训练的异同(案例篇)
正面管教与 P.E.T.父母效能训练的异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