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之前孩子在坚持性方面的特点:
▷1.5-2岁儿童的坚持性开始萌芽,支持儿童在短时间内坚持进行某种感兴趣的活动。
▷3岁之前坚持水平普遍较低,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任务比较枯燥,一般会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意愿和行动。
▷3-5岁对培养儿童的坚持性非常重要,他们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和日常规则来做事情,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6岁儿童的坚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已经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时会坚持把事情做完。如坚持画完一副画、拼完一副拼图再去玩别的等。
▷6岁之后积累了抗挫折的经验和能力,逐渐能接受心理暗示,从而加强坚持性。
体验成功的感觉
让孩子坚持到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让孩子知道成功之后的喜悦。就像吃甜食,孩子一旦吃过棒棒糖了,TA肯定就会向往再次吃到棒棒糖。
日常做法:
从你想要培养孩子坚毅品格开始的这一天,就创造情景,让TA感受成功带来的自信和成就感。
比如共同拼一个拼图,如果TA想要放弃,鼓励TA再试试,给TA点儿提示和帮助,最后把拼图拼成功,然后夸奖孩子(注意:夸很重要):
“你真厉害,这么难的拼图都能够拼成功”;
“刚才你拼小狗的时候很难,你有点想放弃,但你还是坚持住了”;
“这个水平的拼图一般得7岁小朋友才能拼成功,你6岁就能成功,太棒了”;
这种夸奖方式属于正强化,即使孩子当时并没有怎么努力,一大半拼图都是妈妈帮着拼的,但是通过夸奖,孩子也会知道自己在其中付出了一些努力。
以后再让TA坚持的时候,上次成功的经验就可以成为鼓励TA的故事,在TA想要放弃的时候,可以说“上次那么难的拼图你都能够坚持拼好,这个也肯定能行”。
从小目标开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坚毅的品格肯定也不会一下就培养出来。我们可以让孩子一次只坚持做一件事情,或者把时间难度降低,先坚持3天试试。
当孩子坚持到目标之后,可能会真正爱上这件事,并且找到发自内心的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驱力”。
日常做法:
比如让孩子练琴,可以先尝试坚持3天,如果都能完成就给TA一些奖励;再尝试坚持完整的一周,如果做到了再给TA一些奖励。可以依据孩子的情况设置时间,每个阶段设立不同程度的奖励,做起来才有成就感。
一次只坚持一件事,不能让孩子坚持练琴的同时再坚持跑步,那很容易两项都放弃。当然,如果孩子热爱跑步,跑步对TA来说是释放压力的方式,就随便TA吧。
增强体育锻炼
我们都知道体育能够锻炼孩子的耐力。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运动改变大脑》,其中作者通过上百项科学研究证实,运动不只能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
日常做法:
平时多出去运动,增加户外运动时间。
6岁之前是大撒网阶段,不同方面运动能力的运动尽量多多尝试;6岁以后根据孩子的擅长来选择一至两项深入训练。
最好养成一个能够坚持多年的运动爱好。发展成特长当然好,不能发展成特长,起码锻炼了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并且大大减少孩子肥胖的可能性。
设置有挑战的任务
家长平时不要总怕把孩子累着了,怕做了家务耽误了学习。相反,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给TA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任务,并告诉TA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非他不可,让TA知道自己需要承担这项任务。
日常做法:
比如,去超市采购之后,有很多东西,妈妈一个人拿不动,需要孩子帮帮忙。给TA一个对TA来说重一点的东西拿着,刚开始TA可能觉得自己是大力士,但是拿久了肯定会累,这时候妈妈不能立刻接过来,而应该鼓励孩子坚持帮妈妈,告诉TA“你不帮妈妈拿,妈妈就拿不动了”,增加TA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吃饭前,请孩子帮忙摆好碗筷;帮忙拿钥匙开门;走在陌生的地方请孩子帮忙记路,妈妈是路盲,你帮忙记下路,不然我怕会迷路...😹 商场付款请孩子帮忙找收银台在哪里;我甚至做过倒车的时候请悠悠下车帮我指挥一下,倒好车后她非常有成就感。
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今天说要减肥,明天就开始大吃大喝,今天说要运动,明天就说工作太累没时间运动,那孩子看到的是什么,学到的是什么呢?所以想要让孩子遇见困难不放弃,迎难而上,家长肯定得是个对生活不放弃的人。
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延迟满足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能力。
日常做法:
-孩子走累了想让妈妈抱着,我们就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来延长TA自己走路的时间。
-孩子想吃饼干,我们可以让他们等待10分钟再吃,而如果能等到晚饭之后再吃,就再增加一块饼干。(这个做法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设计的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可能很多妈妈们都听说过,不了解的可以百度关键词“棉花糖实验”)。
-设定糖果日,不是天天都可以吃糖,但是一周中的XX你可以吃糖。
-想要的东西,写下来,等过生日/过节的时候送给你。
总之,对于孩子提出的非必须要求,不必每次都立即满足,有时候让孩子等一等不是坏事,反而有利于培养耐心和延迟满足能力。执行的时候要用充满爱的语气,不能一副高高在上威胁的语气哦!
当然,如果是必须的生理/心理合理要求,该满足的应该及时满足。
别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
专注是坚毅的保证。千万别在孩子专心看书的时候问TA“喝不喝水”、“冷不冷”,在搭积木时又问TA“吃不吃水果”等。而是给TA一个沉下心来做事的氛围。
日常做法:
关于这方面的做法,可以参照我之前写的有关专注力培养的文章《培养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
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父母经常肯定孩子,而不是批评TA,那TA长大之后的自信心就会比较强,反之,就容易自卑,自我怀疑,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永远是TA坚强的后盾,支持他的决定。
日常做法:
如果孩子想做某一件事情,虽然大人用经验就可以判断出来不可行,但是在试错成本不是很高的前提下,支持孩子尝试一下。
不要怕孩子失败,每一次失败所总结的经验教训都是在为通往成功铺路。
正确看待失败
让孩子知道,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成功,做第一次就成功更是稀有。
失败也并不可怕,我们不用在意别人是否会因为失败而对我们有什么看法。做得怎样并不重要,尽可能去努力才是重点。
日常做法:
如果孩子失败了,我们首先要评估下这件事是否超出了孩子能够完成的能力范围,然后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下失败的原因,再探讨如何做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当中,家长可以强化孩子在整个过程中的正面效应,即指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并夸奖。
多读书
如果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做,那么看书肯定是没有错的。小孩子可以家长给读绘本,大孩子可以自己读书,高质量的图书对人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都有极大好处。
日常做法: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妈妈们可以给TA讲讲有关坚持到底的故事绘本,比如《坚持到底不放弃》这种,通过小青蛙的故事,向孩子讲述无论多么困难,或让人沮丧,小青蛙都会坚持下来以实现它的目标。
大一点可以自主阅读的孩子,选择阅读的范围就广了很多,名人传记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马斯克很崇拜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能量加毅力可以征服一切。”
看来坚毅精神的种子可能很早就通过阅读埋在了马斯克的脑子里。
读多了历史,你也会发现,人类就是在失败中不断不断摸索着前进的,正是因为人类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才能拥有今天的文明和富饶。
最后,我用梅耶教育马斯克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文章:“坚持做你所热爱的事,不论是哪一领域。即使你已经做到了最好,你仍然有失败的可能。但选择热爱的,生命便不曾被浪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