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0.3.8,晚上10.28,记录今天
今日阅读
继续读《探究-研讨教学法》
1. 声音、符号和意义
* 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爵士:思维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技能的行为,它要通过信号和符号才能表达出来,但是思维仍然具有许多造就建立起来的身体技能的特征。
* 只要表现出有认识性的行为,就可以推断出存在着思维。
* 认识性的行为包括使用工具解决问题、概括能力和抽相出规律来的能力。
* 前语言的思维:不用语言进行的思维??????
* 格式塔完形?????
* 格式塔(Gestat),一译“完形”,指人的一种整体经验,是20世纪初出现的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说。这一学说把各种现象看成有组织的整体,而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的集合,认为事物的整体要超过其各个部分之和。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提出,人脑子里的事件和心理上的事件具有结构上的对应。
* 能概括不同的形式所必需的训练可以归为认知行为。
* 动物和人以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使用工具,维果茨基称为“前语言的思维”
* 在科学课上的探究阶段发生的前语言的思维,有一个转化发展为概念的过程,而研讨则促进了这种转化。
* 维果茨基认为,人在自己思考时用的都是内在语言。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在进行非语言性创作时的过程也可能包括了内在语言。
* 维果茨基表明,可以没有思维的词语,也可以有不用词语的思维。
* 因此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思维和语言这两个独立的遗传特点结合起来。
* 当孩子作出“每样事物都有一个名称”这一重要发现时,他就开始用这些名称作为符号代替这些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语言化,说话也有了理性。
今天的这段,其实是作者在引入一个“思维”的概念,从动物到人类,思考什么时候回出现“思维”,怎么样的称之为思维,这里讲到了,用合适的工具解决问题,属于“前语言的思维”,即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思维,自然还还应该有用语言表达的思维,所以引出了维果茨基的一系列研究,说明语言和思维是两条路,不能混淆,但我们可以让它们结合起来,在语言表达中,促进思维的进行。
这里提到两个新的概念,“前语言的思维”和“格式塔”,前者我还没太懂,后者刚搜索了一下,发现格式塔的这个概念是一个心理学的东东,已经在平面艺术、摄影上广泛使用,因为这是符合人的心理法则,所以更能刺激到观众去欣赏这些作品。
那我目前只能理解:
1.封闭,就是当你看到一张缺了口的圆,你会自然联想整体,这是一个圆。
2.相似,强调内容的相近,可以利用这个来制造焦点,即在一个相似的整体里,出现一个不和谐分子。
3.相近,强调位置的相近,实现统一的整体。
4.简单?没太懂。
然后,还有一点新的认识,就是“符号”,我们人类说的语言,也是一种符号,当我们能用语言表达心里的想法时,这已经做到了从一个具象的感性的阶段,发展到了理性的抽象的阶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