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所谓愤怒其实是可收可放的一种手段
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你今后的人生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你太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
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
所有都是借口,即便是社会现实,也在于你如何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如果抱着由于某种现实所以必然无法成功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发怒只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就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
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无论是你还是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带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只有付出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但是这是基于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不要用行为的标准,而是用存在的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关于共同体感觉。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便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是还暗示自己“我能行”或者“我很强”,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课题的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关注可以改变的而不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指的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信赖,才可以构筑更深厚的关系。
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够做到的和自己不能够做到的,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
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就非常极端地转化成特别差劲。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有什么不好呢?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人生不是一条线。如果他是一条线,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人生就像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蓦然四顾的时候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是在拖延人生,我们就无法进展,只能每天或者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我们的人生需要引导之星,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这个引导之星就是他者贡献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