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能到我手里,的确有些“奇”,本来应该是得到《奇想国的小豆豆》,也是因为微信朋友们的点赞才获得的,谁知道寄来的却是《奇想之年》,给出版社打完电话确认之后,我想寄来寄去太麻烦,于是也就接受了这本书。
初次阅读,真的是有点读不进去,于是就搁置了!最近又参与微信免费试读招募,喆妈公益阅读公众号的小编提示我这本书的书评未交。江湖上混,欠的债终究是要还的,于是又捧起这本书,开始了艰难的阅读旅程。
2005年,琼.狄迪恩凭借这本《奇想之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本书讲述了丈夫约翰突发严重的心脏病死亡之后,作为妻子的“我”所度过的奇想之年:“整整一年,我都用去年的日历来记录时间:去年的这一天我们都在干些什么,我们在哪里吃晚饭;......”
在这一年开始的时候,作者经历了巨大的丧恸:丧恸像海浪,像疾病发作,像突然的忧惧,令我们的膝盖孱弱,令我们的双眼盲目,并将抹消掉生活的日常属性。“将他带回来”一直都是她几个月里隐蔽的关切和内心的小把戏,她甚至总是觉得也许做些什么能够救他回来。
在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作者有了这样的人生感悟: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让他们变成书桌上的照片。让他们变成信托账户上的名字。让他们沉入水中。
在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作者也终于领悟到:人类生而向死。我们并非纯粹的野生动物。我们是带有瑕疵的凡人,终有一死,即便将这个想法推开,我们还是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况且人的复杂性也会逼迫我们这样想。当我们哀悼逝世的亲友时,我们多少也在哀悼自己。哀悼我们的曾经。哀悼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哀悼我们终有一天也将不在人世。
在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作者也终于领悟到:我或他所做的或没做的都不可能导致他的死亡,也不可能阻止死亡的发生。他先天心脏就不好。这最终会取走他的性命。我们已然通过许多医疗干预手段,将这个取命的时机延后了。当这个时机最终降临时,我在我们的客厅里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多留他一天。那多出的一天是我爱你比多一天更多的那天。就像你总是对我说的那样。
“我爱你甚至比多一天更多。”这句温情的话约翰对女儿说过,作者对约翰说过,女儿也对爸爸说过。而这句话也一次次地触动了我。触动我的还有这样一句:我在这儿。一切都会没事的。
书里还有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哲理之一:人生突然改变。人生在一刹那间改变。你坐下来吃晚饭,你所熟知的生活就此结束。自怜自哀的问题。
哲理之二:在这个奇想之年,作者的女儿几次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她如此写道:“人的一生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其中很多是母亲无法阻止也无法解决的。”说实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作为母亲的我,内心的焦虑感下降了许多。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事情母亲却替代不了孩子,所以无需太多的焦虑和自责。
哲理之三:凭什么对的人非得是你呢。凭什么最后非得你说了算。这辈子就这么一次,算了吧。我觉得在我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也曾很多次出现过这样的场景。
当我终于艰难地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所谓的艰难,其实有三个原因:一是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医学术语,增加了难度;二是作者在这个奇想之年里其实一直在思考生死的问题和人生的意义,有点像哲学书,读哲学书当然有些费解。三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其实一直对疾病和死亡怀有恐惧,所以对这个话题有些抗拒和排斥。
当我终于艰难地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发现,这真的是一本好书,一本非虚构类的好书,怪不得会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书里的事实是现实中真正发生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当我们亲身经历时,我们会知道自己的哪些反应是正常的;当身边有朋友经历时,我们会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