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然与生命的回响
在阅读《隐于辽阔的时光》中的《你见过猞猁吗》这篇长散文时,我仿佛被引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思考的世界,初次知晓世上竟有猞猁这般漂亮的动物,更被作者独特的构思与深刻的笔触所震撼。

这篇散文共五个章节,从父母的猞猁皮大衣写起,以小见大,逐步拓展到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境遇,以及自然的保护与修复,展现出作者强大的思维拓展和谋篇布局能力。开篇“岁月如烟。记忆的丝线上保留着一些廖落而夺目的珠子……”就以极具诗意与想象力的表达,瞬间抓住读者的心,让人迫不及待深入文本。

文中对父母猞猁皮大衣的描写,不仅展现出大衣的华丽高贵,更成为作者回溯童年与探索自然的情感纽带。“猞猁,成为我独有的回到童年的秘籍”,一句简单话语,饱含着深沉的眷恋。通过父亲之口,我们了解到猞猁不仅拥有漂亮皮毛,还有着令其他动物畏惧的厉害“功夫” ,虽未谋面,却已在读者心中勾勒出神秘的轮廓。
在第二章,作者将笔触伸向20世纪60年代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那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人们为了生存,猎杀野狼,猞猁皮也并非稀罕之物。但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触目惊心:森林憔悴,动物惨死,作者用“林子憔悴了,就像一个妙龄女子,倾刻间被掠走了满头乌发”等极具感染力的文字,将这些悲剧呈现在读者眼前,发出“谁之罪”的灵魂拷问。同时,作者也指出,呼伦贝尔的原住民对自然索取甚少,崇尚万物有灵,这与现代人类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反思以生存为借口破坏自然是否合理。

作者还讲述猎人的故事,指出狩猎虽是人类本能,但应取之有道。文中“当天神给猎人送礼物的时候,你要是没本事接住,就只能当天神送给野兽的礼物了”,深刻体现出自然的平衡法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讨中,作者强调“野兽与人都是生物链上的一环……大家都在用生命酿造着自然,再生着自然”,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读者的谆谆告诫。

第三章笔锋回转,又回到父母的猞猁皮大衣,“你见过猞猁吗”这一疑问贯穿始终,成为文章的情感线索,承载着作者对猞猁的追寻与对自然的关切。之后作者讲述诸多动物的悲惨遭遇,如边境线外黄羊的悲壮逃亡,让人揪心落泪,也让我们对人类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在木屋民宿看到斑驳猞猁皮毛时,作者的震惊与痛苦,同样引发读者对人类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思考,“人与野生动物擦肩而过,一别两宽相忘于江湖,应该是各得其所的选择”,道出了对和谐共生关系的期许。

第四、五章围绕野生动物的圈养与回归展开。作者批判过度圈养对动物野性的磨灭,“它的爪子变成了绣在剑鞘里的剑”,形象地展现出圈养动物的悲哀。同时,作者对大自然修复能力充满期待,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猞猁终于崭露头角,作者在生态博物馆看到完美的猞猁标本,“岁月回来了,猞猁回来了”,满含欣慰与希望。
这篇洋洋洒洒的长散文,读来令人意犹未尽。作者用细腻文字、跌宕情节,带领读者在自然与人类的世界中穿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的珍贵与脆弱,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责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