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No.38/第二十二章/4
第二十二章 善后未善 严责弃守(之四)
书说至此,人们不禁要问:阿布都哈里何许人也?
此人其实就是我们在第二章稍加提及的那个回疆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子,张格尔本人的亲叔父。乾隆年间,波罗尼都叛乱被杀,当时,阿布都哈里因年幼无知,被清军拿获后送到京师,免于一死,赏给功臣家为奴,直至道光初,始脱奴籍。道光三年,道光帝将阿布都哈里全家加恩编入正白旗蒙古籍;七年六月,因张格尔叛乱,照大清缘坐制度,又被道光帝迁出京师,发往云南监禁。当下,长龄的计划无非是利用这个被羁押六十余年的老朽之身,来对付亡命境外的和卓复辟势力。
与长龄同时上奏、主张放弃回疆西四城的,还有武隆阿。武参赞从所谓战守利弊的角度,支持长龄的意见,奏称:善后之策,驻防回疆的兵力少,则不够应付战守;驻防兵多,则财政困难。西四城周边环列外夷,处处受敌,其地不足以守,其人不足为臣,不像东四城那样是中路不可缺少的保障。因此,与其把有用的兵饷浪费到无用之地,不如归到东四城,这样,只需一半兵费,就可使东四城固若金汤。西四城如同漏洞,浪费国家资财,所以无须更守。
武隆阿的意见,比起长龄的主张更为露骨,干脆主张放弃西四城。从山川形势上看,西四城,尤其是喀什噶尔,乃回疆西大门,说什么“无须更守西四城”,便可使东四城“固若金汤”,实在从逻辑上就讲不通,让朝廷觉得难以理喻。
就时局而论,逃往境外的和卓分裂势力随时准备杀将回来兴灭继绝,浩罕、布噶尔、布鲁特等敌对势力,以及英吉利、俄罗斯这两个非敌非友的趁火打劫者,都在虎视眈眈觊觎天山南麓的回疆地区。试想,如果按照长龄的路线图行事,在回疆实行土司分封制度,则势必意味着清廷抛弃了与之长期互为依赖的黑山派,从根本上改变了清朝六十年来在南疆确立的行政制度,这简直就是开历史倒车!而这种行径势必意味着中央政权事实上将放弃南疆西四城,拱手让之于人,进而丧失对阿克苏西南大片领土的直接管辖;同时,这还意味着让各种敌对分裂势力轻而易举进入南疆腹地,在天山山脉与青藏高原之间嵌入一个宽一千余里、纵深一千五百余里的巨大楔形真空地带,大清朝西北门户就此洞开,南疆及其周边地区将更加混乱、永无宁日。须知,以裂土分封来制约和卓分裂势力,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直至整个回疆,乃至整个西域新疆全都落入其手,也未必餍之使足。后果十分严重!
但长龄、武隆阿这边还自作聪明,满以为献上一计既能节省军费又可事半功倍的良策,想必甚合圣意,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一个月后,道光帝在北京览奏,勃然大怒。因张格尔之乱,上月才以大清诛连法处置了阿布都哈里(其实,道光帝抓不到张格尔这只猞猁,便拿脚下这只老猫出口恶气,反正都是猫科动物),现在长龄却提议将其“赏给职衔放归回部,管理西四城回众”,这既是对朝廷威信的莫大讽刺,也意味大清朝放弃对西四城的直辖权。
放弃南疆西四城,道光帝断乎不能接受!须知,大清祖训在先:失寸土者,不得立碑!他本人也曾在列祖列宗的灵位前发过誓:一定要守住祖宗留下来的锦绣江山。再者说,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虽广袤辽远,但无一寸多余,岂有弃守之理?!
本来,道光帝对长龄一直坚持的增兵计划十分不满,今又见其妄言弃守南疆西四城,故此议一出,长龄、武隆阿当即遭到道光帝一通痛斥。
八月初十日,道光帝命军机大臣传谕,严旨切责将军长龄、参赞武隆阿:
“据长龄等奏请筹议善后,请以逆裔管理西四城一折……所奏善后之策,竟请以久经羁留之逆裔阿布都哈里赏给职衔,放归回部,管理西四城回众,尤为纰缪之极!长龄老悖糊涂,一至于此!武隆阿随声附和,俱著严行申饬!为今之计,总当遵奉前旨,将西四城仍照旧章办理。”
道光帝在这道谕旨中,怒怼长龄,斥之为年老昏乱,不通事理,糊涂到如此地步,竟胡思乱想,打算让叛逆后裔阿布都哈里管理西四城,简直是荒谬到极点!指责武隆阿不辨是非,竟还“随声附和”,于是同时给予二人“严行申饬”(即提出严重警告批评),并重申西四城体制仍照旧章办理。
长龄虽已年近七旬,却并没有“老悖糊涂”。在遭到圣上痛斥后,长龄一边督捕张格尔,一边愈加小心办理善后。此后,善后虽略见端倪,但终因张格尔未获,道光帝心病难除,对长龄渐渐冷淡,遂有派直隶总督那彦成前往回疆办理善后之命。总之,正是由于长龄坚持多留驻军,主张弃守回疆,又提请将张格尔叔父放归西四城主政等原因,致其迅速失宠;与此同时,那彦成的强硬政策恰好符合道光帝的胃口,因而得到支持。这一政策有两个关键要点,即封闭边界与裁减驻军,在道光帝看来,这两点不仅能避免放弃西四城,而且还能节省军费。此乃后话。
(本文属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道光平叛》实体书可登录当当网订阅)
(未完待续)
文元和他的书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书已出版。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章节,欢迎关注我的文集:历史小说《道光平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