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No.37/第二十二章/3
第二十二章 善后未善 严责弃守(之三)
然而到了七月初,长龄口气却产生了变化,在重提“捐西守东之议”的基础上,主张在回疆马上采取土司分封制。显然,长龄这次非但没有望风希旨,竟然还拂逆圣意,反其道而行之。
究其原因,正是在进剿过程中多次重复出现的那一幕幕血腥严酷的场景,令他触目惊心。长龄亲眼看到,那些追随张格尔反叛的白帽回众打起仗来,铺天盖地,如飞蛾投火,不顾死活;被俘后,本可只需表示悔过,便可免除一死,可他们竟如同中了魔障,宁愿引颈授首,也不肯求饶半句,而且至死仍执迷不悟。于是,长龄再次上奏,将已被道光帝搁置了的“捐西守东之议”再次提出,并且这次比原来走得更远。
长龄这道奏折篇幅很长,进一步详细陈述了他的“捐西守东之议”。内容大意如下:
这次张格尔叛乱,攻陷西四城,固然是由于平时防范不严、临战兵力单薄造成的,而实际上更是由于回民宗教狂热、崇信和卓所造成的。众回民不畏官兵,不恤性命,冒死救护叛贼,却毫无怨言。今春,大兵进剿,每次俘获叛贼,均对“从逆”自认不讳,而且甘心被杀,甚至有人至死仍诵念经文、口呼和卓的名号。直到张格尔穷蹙窜逃出卡,官兵严厉搜拿余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有人敢与张格尔暗通信息。可见,那些愚蠢的回民崇信和卓后裔之习俗,犹如西番(西藏)崇信达赖喇嘛,已成为“不可移之锢习”……
现在边境地区雪深盈尺,官兵难以久驻。张格尔能否捉获,尚难预料。
即使张格尔不日就擒,但还有其兄玉素普和玉素普之子依山在境外布噶尔,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及其弟巴布顶之次子倭里在浩罕,不能全部捉获,总是祸根。数年后,再起叛乱,以现有留防的八千兵力,根本无法抵挡数百万犬羊之众。所以,留兵驻防终究不是长治久安之法。
关于一二年后,另议分封伯克(当地回吏)、令其自守的问题,据查,在现有的伯克中,就人才、名望而论,没有能超过黑山派首领伊萨克和阿布都尔满的。但这两人又不是西四城回众向来心服之人,特别是他们此次随营进征,帮助探捕张格尔,更与白山派回众结恨已深。如果分封他们管理回疆,一有变动,必然求助朝廷,朝廷又不能置之不问,只好再次劳师远征。那时,又怎么办呢?……不如现在就挑选一位比张格尔名望还重的人,令其管理回疆,才可服回疆人心。
据查,京中正白旗蒙古披甲(兵丁)阿布都哈里,是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子。每年回疆伯克进京,无不到他家中前往看望,资助给他银两(可见其在南疆颇有声望)。阿布都哈里已在京居住六十余年,早已向化清廷,其为人也明白事理、安分守己,其子孙蒙恩已入旗籍。希望皇帝俯念回疆紧要,能赏给阿布都哈里职衔,令其管理回疆西四城事务,并仿照西藏、喀尔喀(外蒙古)的成例,除应奏之事上报参赞大臣外,地方之事均由当地回众自行办理……请皇上敕令阿布都哈里迅速驰驿前来,以便将一切章程妥议办理……
至于东四城,那里的回众生性较为淳朴,我军防守形势亦极严密,容易控制。今后从西四城撤兵时,在东四城的阿克苏、乌什二城酌留兵力分防。如此布局,回疆差不多就可以长治久安了,不会再有什么意外的忧虑了。
综上,长龄这份长篇奏折的中心思想是:朝廷无法控制回疆西四城,唯有将阿布都哈里放归回疆,总辖西四城,将西四城行政管辖权让与白山派和卓家族,以夷治夷,实行地方高度自治,这样才能够维持回疆长治久安。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弃守回疆西四城。
(本文属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道光平叛》实体书可登录当当网订阅)
(未完待续)
文元和他的书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书已出版。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章节,欢迎关注我的文集:历史小说《道光平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