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终于在XX西站的北2出站口接到了半年不见的母亲。母亲穿着一件深红色的翻毛大衣,背上背着一个大包,手上提着一个白色小桶,艰难地拉着一个硕大的箱子,她的头发微乱,显得些微憔悴,苍老。我看见母亲,急忙挥手呼喊:妈妈,这里,我在这里。母亲的眼神有些浑浊,散乱,对着我,我辨识她的口型:那你从哪里进来?我手指着唯一的出口,对母亲说:我在哪里等您。
我急忙跑到出口处,在拥挤的人群中等待母亲,过了一会儿,我终于等到母亲,接过母亲手里的箱子,一不小心,箱子摔倒了。箱子太沉,费了老半天的劲,才打上车。在车上,我细细打量母亲,看到母亲较之半年前,离京时的样子,明显瘦削的脸颊和多了半头的白发,心里一阵发酸。我尽量不提姐姐及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只是装傻,一路嘻嘻哈哈,陪着母亲回家。
母亲是为了姐姐的事情离京的。姐姐育两儿,常年和姐夫分居,独自在家陪伴两儿,大儿子初三,小儿子小学三四年级,待业,2016年底在别人的劝说下,信奉了“基督教”。家人(包括母亲、姐夫)一直持反对意见,反对姐姐“信奉基督教”。
2017年6月底,忽然接到姐姐的电话,她和一群“教友”(老头老太加一些中年妇女)已经上了火车,离开家乡,准备去山城江津一个农村的教堂参加“培训”。我们皆以为,她被骗加入了“传销组织”或者“被人拐卖”,一再要求她下车打道回家,姐夫为此停下手头工作,从广州赶回老家,母亲为此夜不能寐,形销骨立,一直不停打电话给家乡的亲人,要求去追回姐姐...就此姐姐一家爆发了严重的争执。上到年迈九十高龄的外婆,下到刚大学毕业的表弟弟妹,都去劝姐姐,不要加入“基督教”...一切皆为徒劳,她是铁了心肠追随她的“信仰”。
母亲一直一直对我说,你和你姐是我的手心手背,我的手背马上就快没命了,她的家也快被她弄散了,我要回去拯救她.....
母亲于2017年7月底离京,回去“拯救”她的孩子。可是,她的孩子已经快40岁了,她孩子的孩子都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了,如何能听,如何会听母亲的话呢?走前,我对母亲说,你办完姐姐的事情,赶紧回来吧,我们需要你。
母亲的“拯救之路”不平顺,她的外孙(姐姐的两个儿子)不接受她、姐姐也最终没有按照“母亲的话”去生活,最终的结局以母亲的“离家出走”落幕(母亲说:“如果姐姐要参加基督教会的聚会,她就离家出走”)母亲的“离家出走”也没能改变姐姐的生命轨迹,姐姐照旧不上班,照旧每周四天的参加教会聚会,照旧...母亲很无奈,但也不得不到屈从现实,她“离家出走”两月,回乡下呆了一个月,终于又回来了...
这事给我的启示如下:
一、养儿方知父母恩,父母恩重如山,此生以何为报?无以能报!
二、如何能更好地爱孩子?那就是陪伴的艺术!
陪伴的艺术:孩子0-13岁之前是教育的关键期,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紧密和用心;13岁至孩子大学毕业的青春期是信任和放手;大学毕业后即孩子成年后是适度和距离。
孩子13岁之前:是紧密和用心。
孩子从零岁起应该给与足够的关注和爱的满足;获得充分关爱的孩子,会生发出健康强大的心理能量,能构建出丰富博大的情感世界;父母的爱与关心,能够发现孩子独特的个性和潜在的天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什么样的孩子相处,有什么样的老师教育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有影响因素;同时,对孩子事情的关注也是建立良好亲子沟通的基础。在13岁之前,用心的父母都会通过细心的观察、巧妙的引导、无处不在的身教将自己希望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准则、方法传递给孩子。
13岁至孩子大学毕业:是信任和放手。
在之前对孩子有着很好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独立和与他人合作做好一件事情,那么,我们应该放心地让他们独自出行、信任他们的能力和自律性。
大学毕业后即孩子成年后:是适度和距离。
孩子成年后,不宜再和父母住在一起,两代人各有各的生活,应该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孩子独立后,做父母的不唠叨、不犯贱、知趣开通;不过分关注,不事无巨细地过问。如果父母有希望了解的事情那就明确表示希望孩子告诉自己。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和帮助。总之,注意保持适度的交往,要有爱的互动,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从亲密走向分离,而爱情是从相悦走向厮守。父母在孩子成年后,需要继续建立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和孩子保持适度距离,各自有独立的生活空间,精神层面又能互相交流,这是父母和成年后孩子之间最理想的距离。
写于2018年3月7日 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