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10点睡,2点起来,写作到下午5点。
水果,烤面包,为主食。咖啡。来了客人,表演自己写的小说,用记忆中的语言去对话,独自一人,演绎人间喜剧。
巴氏的人间喜剧,其实就是人间悲剧。
这是一首长诗。
《幽谷百合》——读书笔记
人生中的悲剧是错过不该错过的,那么我们就看看主角为什么会错过。
首先,在舞会上,两人一见钟情,留下一个吻在女主的肩头。双方内心都荡漾不止,女的跑回去了。男的过几天追到了乡间,居然正巧碰上一座古堡,还就是那女子的家。
佳人隐于乡间,自然风光秀丽,两者相映衬,相得益彰。
那么这个女子动人的如一朵百合,韵致悠长。却待在这个幽谷之地,是怎么回事,为何没凭借美貌与才情在巴黎上层社会混迹流芳?
于是这男的就渐渐深入到这个家庭之中,探访,畅聊。慢慢的摸清楚了女主人与男主人的背景,现状。渐渐看到她们婚姻的躯壳,没有内核。(从这里男主人的表现糟糕至极,就是值得读者反省的地方。并且,这个婚姻结合的错误配对造成的恶果,更关键,更要反省。)
就这样这男的慢慢的接近到女主人的心灵深处,发现她心灵的美好圣洁。表现在放弃自私的种种考虑,把自我的牺牲精神都贯彻到了这个她努力维持的家庭之中、还有旁人,朋友,佣人。
这样一来,这男的,与女主人的交往,发现情投意合,志趣相通。两人的情感渐渐地变成精神上的不可失却,柏拉图式的灵之爱,就这样在这个幽僻的山谷里发生了。
问题是,女的如此虔诚,只敢盼望着努力对他好,给他写长信,教他在社会中的各种经验,尤其是对女人的情场经验,要他不要给迷色的年轻女子延害了前程等等。生怕这小伙子陷入温柔乡里出不来。
一位大了六岁的女性,就用这种母亲般的爱表达着自己心灵深处摇摆不定,心神肆意的爱情。
这叫:爱,就是克制吗?
可是这种克制的理性考量,这种对灵之爱的坚守,对另一方来讲会有多难呢?
毕竟,她碰见的是一个年轻男人。
年轻男人对待美色的诱引而搞上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合乎本能的事情。
但那并不是代表爱,那只是本能,可是性,一般来讲,对女人的话,那是要爱他,才能给与他的。
两性对性的不同理解,常常有差距。
于是男人这种遍地开花式的情欲本能,一旦没收束住。和解就只能凭借悔过的真心,然后被女人妥协。
等女主人痛苦的妥协之后,却发现自己的生活阵脚全乱了。她嫉妒的本能,似乎比男人的情欲还来得热烈。
不贞,让爱凸显。
这个时候,女主人才发现自己是有多爱他,没了他的生活,没了他的爱,没了对他爱的指望。她就日渐消瘦,萎靡不振。最后去世了,自然地殉情。
男的,追悔着逝去的、难遇的,有着灵魂相依的爱情。
只好将精力投入到政治、文学之中去了。从此不闻女人香。
但整本书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一种书信体,说给人听的口吻,最后发现是整本书是写给第三个女人看的。那第三个就是他诀别两个灵与肉极端的女性之后再遇到的。他把那位灵的美好,描绘的至高无比,肉的那位,又热情奔放。
第三个女人看罢,发现自己都难以企及,觉得这男的背负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印痕,自己要与他的爱情经历去抗衡和搏斗,实在太难。
也怪这个男的不懂人情,在第三个爱的女子面前,居然吐露出自己如此细腻深厚的情感积淀,要她如何抗衡下来?
于是便对他讲,谎言都比他这样好,如果他还希望找个伴侣的话。
启发:
男的有错误吗?
他进入到这个圣洁女子的生活,破除了她生活的安宁,带来狂喜,也带来冷静。他一直仰慕着女子高尚的灵魂,受惠于她淳淳的教诲。爱情洋溢在他心头,却只可远观,不可靠近,都是禁忌。
他需要混迹社会,他得到女子指望,两个人惺惺相惜,却困于这女子的家庭躯壳所牵绊。
到了欢场,美酒佳人,艳遇绕身,要他抵挡,以保灵魂,近乎不可能。
理性是文化基因,后天熏陶。
肉欲是本性基因,先天即带。
两者的强弱对比不用明说。
灵魂的坚贞,成本太高。所以又特别可贵。
而做个一晌贪欢的普通人,何其简单。
说他硬是在书中有错的话, 那也是错在:没能保证自己男性的贞洁,给她带去那么大的痛苦,以至于香消玉殒。
到底天下的女子在婚姻中有多少不幸?结婚的时候,看到的对象,她们判断是如何下的?标准是什么?一旦结婚,往后还能改变生活轨迹的事情就很少了。
写文学中女子婚外情的很多,却又那么得让人同情,而非愤恨。
女人的婚姻与幸福的关系太密切了。
另外那个糟糕的男主人的自私,冷漠,怪脾气,没有灵魂的性格,是这场爱情变故的直接原因。因为是他造成了婚姻的空壳。
已婚的男同胞们一定要警醒,结婚一定要选真心爱的,并且注意自己人格的全面发展,才会有维持与建设的原动力啊!
这个圣洁女,
二十多岁的女性感情更加真挚,思想更加成熟,有过幸福,有过苦头,但是仍然怀有强烈的愿望,珍视美好的情感,还有不自觉的青春的激情。——繁丰的美,繁丰的爱,在这样的女子身上。
内心怀有无限的期盼与遐想,生活的愿景似乎因为他的到来而多了许许多多的喜悦和希望。
她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不够激情澎湃,太过于保全家庭,没能享受到最顶峰的浪漫与刺激,这样说行吗?
一个人为了丈夫,为了孩子,为了灵魂的精纯,而放弃、割舍自己的内心需要,隔断欲念所驱的部分,难道是错误吗?
不能同意。
所以有句话常说:相比之下,女人是更道德的动物。
她可能不对的地方,就不对在嫁人的时候没有仔细权衡。
两个人的善恶部分,在这里变的清晰起来,却又没那么让人愤慨到底是谁的是非对错。
这只是一场在不合适的时候,遇上了真爱的人,一场爱情的悲剧。
我们看到的是人生的选择与悲剧的发生。我们获取的是对人物的同情和理解,并且看到他们的弱点,他们的过失。
可是,看到了,要避免又是多么不容易。
(作者的立场是:法官文学爱情上有虚荣,没有渴求真爱的真心,常常是借助情妇攀高枝。所以爱情上的虚荣心炫耀,总会带来无尽的伤痛。玩过几个情妇不是好炫耀的资本。)
故事以一个青年给一个女人信笺方式诚实的讲述了自己的爱情经历,但是讽刺的是,这位回信的女人却说出了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永远不要对女人说实话。
结尾的忠告:(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这才是情商高的一个体现。)
关于灵与肉的冲突对立;
看到女主人公临死之前关于灵与肉的挣扎,真是让人痛彻心扉。可见东方的传统道德与西方的宗教对东西方人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其实,真正能救赎自己的,只能是自己的思考与修为。
“肉”是绝对的,“灵”却是相对的。在作品中频繁表现性爱的意大利电影大师帕索里尼曾说“身体始终具有革命性,因为它代表了不能被编码的本质”。所谓的“灵”糅合着传统道德、风俗习惯与社会的意识形态,而“肉”却是纯粹的。
(这个观点有意思,
肉的部分,作为人的生理机能的最根本,最强烈的那部分,是基因中与生俱来的。
而灵的部分,糅合着传统道德、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基因,在人类社会中流传,它是后天的养成与培育。它也是人类为何引以为豪自认万物之灵。以此区别人与动物。)
结论:肉对于人来讲,却各加本质。
Ps;
据说王家卫从小就读巴尔扎克,不知这本小说是否对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为这部小说里,确是包含了王家卫三部电影的主题:介于某些压力,一段爱情只停留在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层面,这是《花样年华》;由于这段爱情一直停留在柏拉图式的爱情的层面,结果错过了这段爱情,并导致了女主人公的死亡,这是《东邪西毒》;这段失败的爱情阴影又带到男主角新的爱情里面,结果导致新的爱情的不成功,这是《2046》。
《东邪西毒》的最后,欧阳锋说,当一个人不再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慰。王家卫的搭档刘镇伟在《大话西游》里却化用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里的台词揭穿了这种自欺欺人的谎言——“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放在我的面前,可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是呀,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每个人都不想再次错过,但爱情不存在亡羊补牢,错过了,就是一生一世的不可挽回的过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