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成长,源于另一颗心的滋养。
六、在心理治疗中的觉察
觉察并非让我们弄清楚体验的内容,而是指引我们,对每时每刻的体验过程予以接纳和觉知。
近期有一本关于觉察和心理治疗的书籍,其作者对觉察性觉知的描述如下:
非观念性。觉察是没有被吸收进思考过程的觉知。
以现在为中心。觉察永远是在当下的,而对体验的思考则从当下移开了一步。
非评判的。如果我们希望体验应该是另外一种样子的话,觉知就不能自由地产生。
有意图的。觉察总是要涉及到将注意力指引到某处的意图。把注意力收回到当下,随着时间推移,会赋予觉察一种连续性。
参与者的观察。觉察并不脱离见证。它让心灵和身体的体验更加亲密无间。
非言语的。觉察性体验不能言喻,因为觉知发生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
探索性的。觉察性觉知总是在精细的水准上对知觉进行审视。
解放的。觉察性觉知的每一时刻都在提供自由,可以远离惯有的痛苦。
觉察的时刻可能会在每天的体验中偶尔发生,而对觉察的练习则需包括持续的努力一—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和冥想一样多的努力一记住要将注意力聚焦于现在,还有上述提及的所有觉知的特点。正如作者会做出的解释,这种练习的成果,是发展出一个觉察性自我,能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增强对内化的安全基地的确信感。
唤醒觉察性自我
跟心理治疗一样,觉察和冥想一定要在体验中才会被认识。唤醒觉察性自我可以通过冥想的方式。冥想练习通过安定地坐着来进行,闭上眼睛,无数次地重复着同样的顺序,开始时通过把注意力放在连续的一吸一呼上,定位自己的觉知。随后 我们观察自己的想法、感受、身体感觉和感官印象,这些会自动地出现,而且“劫持”我们的注意力,以至于我们暂时失去对当下时刻的有意识的觉知。最后,注意到自己已经“消失”在全神贯注的想法、感受或感觉中,再温和地让注意力回归到呼吸和觉知之前,我们的任务是对那些打断我们的体验“贴出标签”。
在最简单的水平上,这种冥想的目的是让我们熟知什么叫随意定位注意力,并且将注意力引到对当下时刻的体验上,同时有意制止我们对体验到的内容进行定性或者评判的倾向。反复牢记要以全然接纳的态度聚焦于现在的体验,反复地失去又重新获得这个焦点。通过有意的努力去“唤醒”并将注意力引到此时此刻的体验上,培养我们自己的觉察性姿态的能力。
作者认为,我们平时体验中的自我,浸润着自己的历史和身份认同,占据着自己大量的心理空间。而觉察性自我,没有了“自我”本身,取而代之的,只有觉察(想到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留下的四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挂碍的是由“我”生发出来的钩子,勾住我们在意的人事物)。
觉察的治疗性行动
Engler 形容冥想过程:
对于流动的心理生理事件,这种经过训练的对每时每刻的注意力,伴随着最低限度的反应,会启动一种去自动化的心理运作方式,这种运作对感知性和概念性的刺激,通过将它们重新投放在有意识的觉知中,对它们进行记录、选取、组织和解释。当这个过程发生时,曾经是自动调节的心理功能变得可以让觉知进入,而无须做有意识的觉知和控制。
冥想和每天的觉察能帮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以及患者的体验被建构和再建构的确切进程,这个进程建立在每时每刻的基础上。当我们在觉察之时,能“听到”表达我们想法的那些言语。我们可以感觉到那种暂时钳制我们的感受,然后会消减下来。我们可能体验到身体感觉和感官印象的出现和消失。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自己这些体验的不同表征之间如何互动:一个想法可能会引起一种情绪或者身体感觉,一个感觉引起一种想法或情绪,一个声音引起一种情绪,诸如此类。而我们能回归到当下时刻。
沿着体验的轨迹,可以学习到:
1、对此时此刻的注意会一再失而复得:我们可以临在当下或不在当下,可以察觉到觉知,或者未被察觉。
2.我们的体验是流动的建构,通过在来来去去的心理状态中集结的想法,情绪和感觉之间万花筒般的相互作用,从这一瞬间到下一瞬间被重新塑造。我们自以为核心的自我(先知道我是谁),其自身是永不休止地变化不定的——因此,一个固有的,永久的或稳定的自我可能只是幻像而已(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幻像会怎么样?可能有那些可能性出现?)。
觉察性自我和反思性自我
觉察性自我和反思性自我两者的影响,它们有助于认识到心理状态只是心理状态,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的,是我们拥有的而不是等同于我们自己。
反思性自我能够使“思考着感受并感受着思考”成为可能,觉察性自我能使我们的想法向感受提供信息,同时使我们的感受给想法通过信息。
佛学心理学和实践中,觉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在于认识到自我的核心中,没有自我,只不过是“一种持续流动的察觉的体验”。在心理治疗中,是把我们的情绪性投入从具体化形象(例如:完全的自给自足,或者完全的无助)上剥离开来,这些自我形象限制了我们理解和成长的潜能。
觉察性自我和反思性自我在内化安全基地的体验、整合以及开放心理空间,用以提升患者自由感受,反思和爱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