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风·候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是一首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现实进行讥刺的诗歌,慨叹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批判谴责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全诗四章,每章四句,赋比兴手法全用上,由表及里,以形象显示内涵,写得相当婉曲。
作品名称
曹风·候人
作者
无名氏
创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处
《诗经》
作品体裁
四言诗
作品原文
曹风·候人⑴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⑵。彼其之子⑶,三百赤芾⑷。
维鹈在梁⑸,不濡其翼⑹。彼其之子,不称其服⑺。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⑻。彼其之子,不遂其媾⑼。
荟兮蔚兮⑽,南山朝隮⑾。婉兮娈兮⑿,季女斯饥⒀。[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曹风:曹国的诗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候人:官名,是看守边境、迎送宾客和治理道路、掌管禁令的小官。
⑵何(hè):通“荷”,扛着。祋(duì):武器,殳的一种,竹制,长一丈二尺,有棱而无刃。
⑶彼:他。其:语气词。之子:那人,那些人。
⑷三百:可以指人数,即穿芾的有三百人;也可指芾的件数,即有三百件芾。赤芾(fú):赤色的芾。芾,祭祀服饰,即用革制的蔽膝,上窄下宽,上端固定在腰部衣上,按官品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赤芾乘轩是大夫以上官爵的待遇。
⑸鹈(tí):即鹈鹕,水禽,体型较大,喙下有囊,食鱼为生。梁:伸向水中用于捕鱼的堤坝。
⑹濡(rú):沾湿。
⑺称:相称,相配。服:官服。
⑻咮(zhòu):禽鸟的喙。
⑼不遂:不合礼法。遂,遂意。一说终也,久也。媾(gòu):宠爱。一说婚配,婚姻。
⑽荟、蔚:原意为草木茂盛,此处形容云雾迷漫的样子。
⑾朝隮(jī):彩虹。隮,即虹;一说同“跻”,升,登。
⑿婉、娈:柔顺美好的样子。
⒀季女:少女。此指候人的幼女。斯:语助词。饥:饿。一说比喻女子待嫁的饥渴心情。[2][3][4][5][6]
白话译文
官职低微的候人,背着长戈和祋棍。那些朝中新贵们,身穿朝服三百人。
鹈鹕守在鱼梁上,居然未曾湿翅膀。那些朝中新贵们,哪配身穿贵族装。
鹈鹕守在鱼梁上,嘴都不湿不应当。那些朝中新贵们,得宠称心难久长。
云漫漫啊雾蒙蒙,南山早晨出彩虹。娇小可爱候人女,没有饭吃饿肚肠。[4]
创作背景
关于《曹风·候人》的背景,《毛诗序》说:“《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文公入曹云:“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杜预注曰:“轩,大夫车。言其无德居位者多。”乘轩、赤芾是同一级别的待遇,故言乘轩者三百,即三百赤芾也。而晋文入曹正是曹共公时期,因此《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因曹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而讽刺之。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同《毛诗序》的说法。朱熹《诗集传》认为这是一首慨叹小人物命运不幸、批判庸才人小不配其职的诗歌。现代学者多赞同朱熹的说法。[3][4][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第一章是用赋的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遭际进行了对比。前两句写“候人”,后两句写“彼子”。“候人”的形象是扛着戈扛着祋,显示出这位小吏,扛着武器,在道路上执勤的辛苦情貌。
“彼子”的形象是佩戴着三百赤芾。“彼其之子”,《郑笺》解为“是子也”,用现代汉语说,即“那个(些)人”,或更轻蔑一些呼为“他(他们)那(那些)小子”。“三百赤芾”如作为三百副赤芾解,则极言其官位高、排场大、生活奢靡。如真是有三百副赤芾的人,则其人(“彼子”)不是一般的大官,而是统率大官的头头,即国君。如以此章而言,刺共公之说较为贴切;但从下几章内容看,则又是指一般的权要显贵更为贯顺统一。
这四句没有作者的直接评语以明其爱憎,然爱憎之情已蕴于叙述之中。“何戈与祋”,显出其职微官小、勤劳辛苦,寄予一片同情;“三百赤芾”,则无功受禄位、无能得显贵,谴责、不满之情已溢于言表。此章可以说是全篇的总纲,下面诸章就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抒发感慨,以刺“彼子”为主。
第二、三章改用“比”法;前二句是比喻,后两句是主体,是正意所在处。
鹈鹕站在鱼梁上,只须颈一伸、喙一啄就可以吃到鱼,不必入水,不必沾湿翅膀。所以然者,是由于地位特殊,近水鱼梁乃可不劳而获。后两句直指“彼子”,言其“不称其服”。服者,官阶的标志也。身服高品赤芾,享受种种特权,但无才无能,无功受禄,无劳显荣,与鹈鹕站在鱼梁上伸脖子吃鱼相类。
第三章再深一层:说鹈鹕不仅不沾湿翅膀,甚至连喙也可以不沾湿就可以吃到鱼。因为有的鱼有时会跃出水面,有的鱼会跳到坝上。这样站在坝上的鹈鹕就可连喙都不湿,轻易地攫取到鱼儿。而后两句写到“彼子”也深一层,不仅不劳而获,无功受禄,在男女婚姻上也毫不负责,违背社会公认的伦理准则,任意抛弃他的妻妾。
第二章“不称其服”,从表里不一,才位不配上着笔讥刺;第三章“不遂其媾”则深入到内里,从品性上进行揭露谴责。
第四章又改用起兴手法。前两句以写景起兴——天色灰蒙阴暗,这是南山上朝云升腾。这句起兴与后面的叙事有着某种氛围或情绪上的联系:一个美貌的少女竟被遗弃在外受饥挨饿,如此惨象,目不忍睹,天地昏沉,无处寻找光明。“季女斯饥”与“荟兮蔚兮”正相映相衬。“婉”“娈”都是美的褒赞,与“斯饥”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人们的同情。反过来也对造成这悲剧、惨景的恶势力表示强烈的憎恶。有人认为这“季女”就是前边“候人”之女,被强占又被抛弃,也可通。
但对这第四章还有别解。王夫之在《诗广传》中把“荟”“蔚”“婉”“娈”都作为人品的比喻语。“荟”“蔚”是比忽兴、忽止,忽合、忽离,无坚定操守,专以蒙骗取得信任,巧取豪夺这类行为。“婉”“娈”是比言辞急切而不凌弱,自我约束而去取不逾越本分,严于操守、感情专一这类行为。前者比昏君佞臣,后者比英主贤臣。王夫之将荟、蔚、婉、娈当作“比”法去理解。这与《毛诗序》所说刺曹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这四章赋比兴手法全用上,由表及里,以形象显示内涵,同情候人、季女,憎恶无德而尊、无才而贵的当权官僚;对高才沉下僚,庸俗居高位的现实尽情地揭露谴责。名家点评
宋代欧阳修《诗本义》:“如彼小人窃禄于高位。”
宋代朱熹《诗集传》:“兴也。此刺其君远贤人,而近小人之辞。言彼候人而荷弋与祋者,宜也。彼其之子,而三百赤芾,何哉?晋文公入曹,数其不用禧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其谓是欤?”“(三章)比也。荟兮蔚兮,言小人众多而气焰盛也。季女婉娈自保,不妄从人,而反饥困,言贤者守道而反贫贱也。”
明末王夫之《诗广传》:“奚为荟蔚也?欺然而兴,皴然而止,初终不相践而面相欺也;歘然而合,欻然而离,情穷于达旦而不能固也;翳乎其相蔽而困我之视听也,棘乎其相逼而行相夺也。”“奚以为婉娈也?词有切而不暴也,言色违而勿能舍也,约身自束而不逾分以相夺也。合则喜、离则忧,专一其依而唯恐不相获也。”“有荟蔚之主,则必亲荟蔚之臣,才相近而弗论其情也。詧魏征之娬媚,念褚遂良之依人,匪太宗才有大过人者,征与遂良恶能与荟蔚之子争一朝之饥饱哉!”
清代牛运震《诗志》:“末章精神飞动,更自蕴藉风流,一篇生色争胜处。”
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三章逐渐说来,如造七级之塔,下一章则其千丝铁网八宝流苏也。”
读后感:看到不足,然后方可奋然而进之。不必怨,不必恨,泰然处之,学习他人,做好自己。
季女:季女[ jì nǚ ]
⒈ 少女。
⒉ 小女儿。
千篇国学 QIANP.com
引证解释
⒈ 少女。
引《诗·小雅·车舝》:“间关车之舝兮,思孌季女逝兮。”
郑玄 笺:“思得孌然美好之少女有齐庄之德者往迎之。”
明 杨慎 《娈童崽子》:“北齐 许散愁,自少不登孌童之牀,不入季女之室。”
明 王世贞 《鸣凤记·仙游祈梦》:“当今小人得志,季女斯飢。学生虽得侥倖,未知究竟如何。”
⒉ 小女儿。
引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长安嫁 吴郡 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
千篇国学 QIANP.com
国语辞典
季女[ jì nǚ ]
⒈ 少女。
引《诗经·小雅·车舝》:「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
⒉ 小女儿。
引唐·韩愈〈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
八宝流苏:
七级之塔: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译过来的。 佛塔起源于古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
中文
七级浮
说
浮屠就是佛
特
音
起
古印
相关视
2.8万播放|01:4
今天讲一讲为什么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
2.8万播放|01:0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啥意思?浮屠到底是啥
1.1万播放|09:4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马路边救回一个小生命,看我到底救了
6406播放|02:1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
快
导
分
定
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译过来的。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的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分
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
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佛家以为七层的宝塔约为百公尺来高的大佛像,建了如此的大佛来供养,功德是很大的(注:这在许多的经典中都有提到,你可以翻翻地藏菩萨本愿经,内中就有提及)。假使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那么你所获得的功德是比建宝塔礼佛还要伟大的,这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中国佛教徒多将浮屠视为佛塔。因观音手持佛塔,故而名称浮屠观音。明代版画集《慈容五十三现》和《观音三十二相》中均有浮屠观音。其造像特征是:观音立于莲华之上,右手持九级浮屠佛塔,左手作施无畏印。佛塔汉译"堵波",古印度佛教徒筑塔是为了埋藏佛之舍利,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佛发、佛指、佛齿,见舍利如见佛陀本身。佛塔又称功德聚
造浮屠佛塔被视为建功德的事。佛塔浮屠还被佛教视为宝物和法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萨皤罗罚曳"梵语,此乃观音菩萨示现毗沙门天王降魔相,天王手持浮屠 宝塔,意保护修持者,护持、接引十方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风远避、使一切恶煞闻其声音,悉皆远离。。。…类。义类航速屠4谁9?1屠9频度源译点塔明屠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