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第一次在语文课本里学遇到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时,看到里面一句“听取蛙声一片”就想那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场景?
虽然出生并长于农村,但能亲身体验到“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
记得那还是很小的年纪,在每一年的夏天快来临时,入睡前,都能听到屋前池塘里的青蛙叫声一片一片的,反而白天几乎听不到它们的声音。至于为什么青蛙白天不叫,而非要在夜晚的七八点才开始?至今这个原因我也没有完全弄明白。
作为一个不到十二岁的儿童,白天玩耍的已经够多了,晚上只要时间一到,睡意就会按时签到。那时入睡的时间也就晚上八九点的光景,而这个时间刚好是青蛙叫得最欢的时间,所以打心眼里会觉得,青蛙的成片叫声是个阻碍睡眠的东西。
长大后,因为读书离开了家乡,那青蛙的叫声也似乎随着自己的离开,再也没有听到过了。就算每一年暑假来临时,在家待的那两个月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听得到。为此我还询问过母亲,她告诉我说七八月的时候,青蛙都不怎么叫了,它们出现的最多时间是四五六月份。
那时听着母亲的话,夜晚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就会不由地想起小时候“听取蛙声一片”的场景。当时说不出来是什么心情,只知道有想念的东西在里面,但除了想念,似乎还参杂着别的什么情感。
再大些,离家的次数越来越多,暑假也不再是心目中归乡的日子了,一年下来只剩过年的那几天能偶尔回来看一眼。都说远嫁的女儿是辛酸又无奈的,但其实对于我这个跨了三千公里的媳妇来说,不能不说恰好是最幸运的那种。
因为马先森那边是独生子女,北方家那边经济又不是很发达,在征得家公家婆的同意之后,他就跟着我在南方安了家。自那以后我我们便过着两边跑的日子,暑假将专门留出来的半个月假期,我们坐车回去看望他的父母,而过年的时候,家公家婆专门也过来看望我们三人。
多年的这样来来往往,似乎成了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一种没有约定的习惯。虽然回去时每次晕车的痛苦,会让我难受上好几天,但一想到家公家婆一年只能见到我们一次,便也从心眼里觉得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想到这些,便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这一生不仅遇到了好的爱情,更是碰到了通情达理的好家公家婆。
而昨晚准备入睡时,我听到了蛙声,一片连成一片的,甚是悦耳壮观。
第一次听到这个声音,我还以为是耳朵出了问题,因为在待了快三月的时间,一次都没有遇见过。随后我让先生听,他说是蛙声,我才从床上坐了起来,听了很久很久。
长大后对那次“听取蛙声一片”里参杂了什么情感不晓得,而此时我才突然想到,原来那是对儿时经历记忆的一份缅怀。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昨夜熟悉的蛙声仍然似乎很吵,但内心里却没有了小时候那种厌烦的情感了,恰恰相反因为这些蛙声,反而让睡眠增添了香甜。
不知不觉中,枕着这些入耳的蛙声,睡了过去……梦中出现了从前的许多少年,他们还是熟悉的样子,还是曾经的热情和执念。
看,那个穿红色衣裙的姑娘,手里拿着浅蓝色的钢笔,正附在书桌前,写下那满是对过往的思念。
已经写好的、印着黑色的字纸张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张张像蛙声一样连成了一片又一片。
如果世间上思念有什么可比的话,我想定是最美女儿内心的那份深沉又悦耳的缠绵……
2020年4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