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生命的十本书
安徽安庆十里中心学校汪琼
上央视,入围2018年“年度点灯人”,只因为我在做一件事——推动儿童阅读课程化。非常遗憾的是,我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并不是因为童年的富足,却是源于深深的贫乏,源于童年关于阅读太多的隐痛。为了一本没头没尾、繁体竖版、到现在连书名都完全忘记的书,我在村里一位老人家门口从清晨候到日暮,从日暮挨到第二日黄昏,他熬不过我的不屈不挠,才不情不愿扔给我,且警告我归还时少半页都不行!我呢,却像冬日抱着暖炉一样将这本书抱回家。
这样闭塞而贫瘠的成长环境,直接的后果就是我真正的阅读,是从工作以后才开始的。尽管对书的渴望,从识字始就蓬勃生长着……
一、擦亮文学之眼:《唐诗鉴赏辞典》
大人总告诉小孩,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经典中的经典,不可丢了民族的根。但那时我对此完全不以为然,什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的高峰,不就是对付试卷上默写、填空、解释词意或句意、写出作者是谁或哪个朝代那些玩意儿吗?嫌折磨孩子的花样还不够吗?
让我后悔自己太过无知无畏的,是我家先生的藏书《唐诗鉴赏辞典》,书中收录着唐代一百九十多位诗人诗作一千多篇,罗列名篇也不忘遗珠之作,每首诗后面都附有名家大师的导读和赏析,读得我啊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从此当成枕边书很多年。“在杜甫心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自己蓬勃浪漫的少年时代紧紧联结的。安史之乱后重逢于江南,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有力反衬。落花时节又逢君,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一句都不肯多说,显得蕴藉之极……如果诗人当年要围绕安史之乱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做题卷的……”,这是刘学凯、余恕诚先生赏析《江南逢李龟年》文章片段,而我一直误以为这首诗写的是乱世重逢刹那间的欢喜。从历史和身世这样宏阔的背景、从反衬和急刹这样独特的手法来进入诗的身体和灵魂,我从来不会不知,因为我们学诗从来只是应付考试,花样百出,离题万里……
从此知道,“好读诗不求甚解”竟是彻头彻尾的误导,越是好诗越要求甚解,知其然还必须其之所以然,否则,门外汉式的阅读,让读者离门越来越远,甚至弃门而去,从此天涯陌路。后来,凡是古诗都恨不得上成鉴赏课,学生眼睛不“决眦入诗文”,决不罢休!
二、从此天涯路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我的阅读是从三流小说翻页的,起点低,弯路自然走得多。工作的第二站,学校有位数学特级章老师,几乎无书不看。在我不知版本为何物的懵懂下,有天聊“红楼”,他不屑一顾:“你读的那叫《红楼》?甲戌本知道不?庚辰本知道不?戚序本知道不?不知道?回去找!”这话说得难听的,但也只得乖乖找去。顺藤摸瓜,后来买了全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果然知道话糙理不糙,之前各种版本囫囵吞枣算是看瞎了。现在各种导师满天飞,但“脂砚斋”才是导师中的导师。邓遂夫先生说:“过去谁都赞叹《红楼梦》是一本奇书,会都觉得这部巨著气象恢弘,意境深远,奥妙无穷;却很少有人充分认识到:可以通过对脂批的深入研究,较为准确揭示这部奇书的诸多奥秘——包括作者真相,创作过程,素材来源,时代背景,表现手法,以及通过这些表现手法所传达的思想艺术内涵等。尤其最后两项,即通过脂批去揭示此书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潜在的思想艺术内涵,我以为是脂评本研究的重中之重。”邓先生此言是否“特立独出”呢?且以例为证——
元妃省亲,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
第二出:《乞巧》
第三出:《仙缘》
第四出:《离魂》
只是四出戏而已。但脂砚斋墨夹这些关节——
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试想,如果没有脂砚斋批注,读者无非知道元妃看了四出戏,甚至不会去关注戏的内容,哪里还曾想到每一出戏就像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红楼十二曲一样,是小说的纲领和骨架呢?所谓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笔法,经脂砚斋如此一点拨,才恍然大悟。而日常消遣式阅读,无非了解一点人物、情节、内容,对结构、手法、主题等统统不知甚至不屑,再大量的阅读,也不过是买椟还珠。
梁归智先生认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出版和畅销,将《红楼梦》这“中华文化之学”从象牙之塔带到十字路口。其实早已带向滚滚红尘,让我等爱红者之“爱”,不至于望断天涯路!但从此天涯路远,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有限半缘君,小说类,只携此书上路。
三、深情再不流浪:《文学回忆录》
阅读乏高人指点时,顺着喜欢的作者、出版社摸瓜,常常摸到圆溜溜的大西瓜。陈丹青先生的书,起初是出一本买一本,书中常常见“木心”这个名字,名字味道极是耐嚼。魏晋名士般的丹青老师,提起这个名字,语气倒像是小学生。好奇心被高高吊起来不满足是要炸锅的,于是出没于网络寻踪觅迹。“我是一个在黑夜中大雪纷飞的人”,“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是长途跋涉之后的返璞归真”……每一句都动人心魄、撼人悲喜,仿佛他说出的是我的心。冲动之下买了先生的全部作品,《诗经演》之类看不懂,《温莎墓园的日记》多少能对付,翻烂了的是《文学回忆录》,“1989年至1994年,木心先生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学史,为期五年,留有完整的讲义……2011年先生去世,根据百位年轻读者的期望,陈丹青先生将5本听课笔记,编成此书”,这是《文学回忆录》的来历。那磅礴汹涌的世界文学史,像海啸一样兜头扑面而来,几近窒息的阅读感受绝无仅有。虽说是文学史,但活泼俏皮地庞杂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身世沉浮等,浩瀚地容纳着世界文学的脉络与精华,更何况,满纸木心味。
此书评《红楼梦》,从康乾盛世起,到曹雪芹个人品格,没有一句不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比如“曹雪芹才大于文,用在《红楼梦》中,仅一部分,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一种自我背景,深不可测,涵藏无穷。意大利三杰,他们的才智能量远远不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这点东西,拉斐尔自身背景少一点,故比较通俗,不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莫测高深……曹精于绘画、书法、工艺、烹调、医理,《红楼梦》中稍微涉及,有的从来不提。这就是艺术家的贞操、风范……我们悼念艺术家,是悼念背他生命带走的东西”……当然也有对《红楼梦》的批评,比如认为“贾雨村言”一章可免,因为是谜底,不必放在谜语的前面等。
木心先生说,只有天才才能认出天才,他谈的是曹雪芹、尼采等,很多时候是夫子自道,所以文学史、文学评论,还是得出自文学家而非研究者才得其中真味。有人说,挑剔的读者,需要找到钟情的作者,从此深情不再随便给。木心先生说艺术是他的流浪,他肯定也知道自己的书,会成为那些无处安放的灵魂之皈依。
四、收获另样看见:《看见》
如果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校本》终止了我对非一流小说的愚忠,那《看见》的出版则让我散文阅读的眼光水涨船高。风格即人格,柴静文如其人,文字克制、冷静,很少修饰,绝不抒情,可哪怕是重读,泪水还是无法止息。尤其那篇《陈虻不死》,干脆到近乎素描的笔法,却如魔法般真的让陈虻死而复活,媲美我心中最好的悼亡作品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可柴静这篇更素净,更具痛感,痛到天地只剩一沙鸥。这种外冰内火的叙述风格,生生逼出另一双眼睛,让我反观自己的文字能否让逻辑从泥土中剥离?能否将波涛汹涌平息为静水深流?
《看见》故事中的人物,第二喜欢的是卢安克,第一还是那个随着时光流逝愈加闪光的名字——陈虻。柴静第一天进央视,陈虻让她谈谈湖南卫视火爆的原因,柴静回答不出所以然。陈虻甩出一包烟,说就是这包烟,医学家会谈论尼古丁和焦油的含量,而美术设计者会讨论设计的颜色和民族化特点,经济学家呢?会估算烟草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他问柴静:“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柴静后来用文章做了回答。而这一问,恰似一道闪电,瞬间照清我很多年狼奔豕突何在?无论我的阅读看起来多么杂乱无章、毫无计划,但所有的阅读其实都奔向一条长江——教育。陈虻审柴静的稿子,骂她:“不是说你把采访对象不愿意说的一句话逼出来叫牛逼,把他和你都置于风险之中,这不叫力量。要是拿掉这句话,你还有什么?”他解释:“你的主题要蕴含在结构中,不要蕴涵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我喜欢教育写作,多是在黑暗中摸索,自然摸不着道儿。这段话之于我,就像灯坏了的车,无奈在漫长的隧道中慢慢挪移,忽然后面追来一束光,照亮前路。“我手写我心”误我写作多少年?追求灵感倏忽而至浪费多少时辰?结构才是力量,逻辑才是匕首,带着问号行文才是方向。
将《看见》当做写作教材来阅读,估计这样的人不是很多。但这就是阅读,我们终究是带着自己的全部过往和当下困扰和作者对话,正因为读过的书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才得以参与我们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同时实现生命能量的交换。
五、相逢总是恨晚:《失落的一角》
有些相遇很晚,却一见钟情,情定终生,我和绘本就是这种缘分。那次外出学习,听中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王林聊童书,第一次知道绘本。会议结束到校园里转悠,居然发现一个绘本角,一行行一排排全是绘本,拿起其中一本,名叫《失落的一角》,坐了下来。黑白两色,简洁的线条,配着简练的文字,讲述缺损的圆跋山涉水找寻失落的一角,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不是尖了,就是方了;屡历失败与打击。后来,终于遇上不大不小、不尖不方的失落的一角,合成大圆满,快乐往前滚动,可再也闻不了花香,也不能停下来和蝴蝶说话。最后,它放下好不容易找到的最合适的那一角,继续走在寻找的路上……那时的我,刚刚连根拔起、举家搬迁到江边小城,各种不适与挣扎,在这本书面前坐下来的那一小截时光,心里纠缠的绳结居然被轻轻剪断,瞬间天开地阔。沉浸这个角落里,一本本翻看着、思索着,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同事找遍全校才找到傻子似的我。当时痛下誓言:这世间竟然有这样图文并茂、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好书,我居然一点儿都不知道,这是多么痛的遗憾和损失?不行,这样的悲剧绝不能再在孩子生命中上演,我一定要将绘本带到孩子们的生活中!
因为这段神遇,我的绘本课程就此起步,用绘本让孩子爱上阅读,用绘本做读写绘,用绘本进行心理辅导,用绘本设计儿童哲学课程等,很多孩子借助绘本,踏上阅读之旅,我的绘本阅读量也过了千本,绘本成全着我和孩子们。后来才知道,绘本在欧美国家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如今绘本也渐渐在中国热起来,因为全世界儿童爱上阅读,都要经过绘本这座桥。
六、为师葵花宝典:《给教师的建议》
阅读起步很晚,写作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比较庆幸的是和《给教师的建议》相遇,还没有迟到霜叶红于二月花之际。后来在安庆师范大学当客座教授,给这些未来教师推荐书单中第一本是《窗边的小豆豆》,第二本就是《给教师的建议》。教育学院的学生都说:“老师,这本书很好,但是太难读了,读不下去。”为什么大学生会觉得很难读我却甘之如饴呢?无它,被动与主动之别。我之所以主动,因为只要做教育,就会一直遇上各种问题,其中很多是以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我必须去书中寻找病源和药方。而这些未来教师,暂时还没有如此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样的书籍对不同人的意义自然天南地北。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本书为什么会成为老师的葵花宝典呢?十年之前,也只是觉得好而已,有些方法邯郸学步似的挪来用,虽然比较僵硬,但比老方法管用。十年之后才顿悟这本书的秘密——它是从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来俯瞰和导引教育现象和问题。当老师的都知道,低年级就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小孩,以后学习会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的且不仅仅是学业困难这样单一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往往耗费家长、老师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究竟原因何在呢?《给教师的建议》第一篇就给出答案: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100条建议中,关于智育,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主要篇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方面儿童使用形象思维,因此要借助大自然、图画、故事、音乐等对儿童进行引导,建立丰富的表象;另一方面直观教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是引向抽象思维的桥梁。也就是说我们要引导儿童思考,教会儿童学习,而不是急于将知识和结论塞给儿童。如果教育教学不仔细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不注意区分不同儿童的思维方式和速度,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后患无穷。很多孩子一开始不仅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无法理解的知识还成为压垮他们的稻草。而学习一旦丧失兴趣和乐趣,大脑将不会再将精力投注于此,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爆发式增长。因此走在教育前面的,应是对儿童心理和儿童思维方式的充分研究。而实际呢?就算部分学生看起来赢在起跑线,往往也会输在后继无力。当我们能从源头厘清问题,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那就是回到每一位儿童的起点与特点。
每次重读这本书,失望与希望交织,失望于对“儿童心灵”和“儿童头脑”这两大浩瀚宇宙隐藏的秘密我们依旧知之甚少,希望则源于——至少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用毕生精力指引了教育要去的星球。
七、重读总像初读:《窗边的小豆豆》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每一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我读《窗边的小豆豆》,恰如卡尔维诺所言。十几前年,第一次读它,我只看见了“问题儿童”小豆豆天蓝色的纯真和朝霞一样的热情。小豆豆看到有趣的东西立刻跳上去,跳进过厕所的掏口,一身臭;跳进了沙山,被妈妈救出来仿佛一堵白墙。用尽所有办法、使尽全身力气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泰明爬上她的树,这对泰明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那时读这本书,会觉得小孩可能跟大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了解他们应该是第一位的事。
当老师久了,压力似连绵山脉,看不到出路时再读,看见的却是小林校长,他对小豆豆、高桥等来自灵魂深处的爱以及深厚教育修养带来的智慧,给了我一双反省之眼。他总是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巴学园的运动会,大多数项目都是校长设计的,比如“钻鲤鱼比赛、钻梯子格、台阶接力赛”等,最后都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拿到第一名。高桥君满怀激动和喜悦,一次又一次登上了领奖台……每个班级都有特殊儿童,孩子之间的分层和差异是必然的,我是像小林校长一样利用差异帮助建立信心,还是在扩大差异带来更多的沮丧和失败呢?
第三次重读时,我已转身落地,到乡村学校支教三年。城乡巨大的教育差异,撞得我措手不及、晕头转向,迷茫中再次回到《窗边的小豆豆》。而这一次,我看到了“教育”二字,比如上课,第一节课开始时,老师将当天要上的所有课及要点写满黑板,然后从自己喜欢的课程开始自学。老师逐渐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清楚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再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比如“试胆量、游泳课、散步、韵律操、运动会”等,其实是借助有设计和引导的活动,进行最生动而有效的学习,只不过教育目的深藏在游戏和运动等孩子最喜欢的方式里面。我带着各种困惑不断进入这本书的肌理,它引导我不停地审问、慎思、明辨:何为教育?教育何为?
八、看见阅读力量:《朗读手册》
我的读书时代,全在薄弱学校度过。如果我要矫情地怀念母校,甚至找不到怀念的地点,因为都已拆并,小学甚至连地基都荒芜了。后来能考上师范,很大一部分靠着我逮着字就读的蛮劲,悄无声息改善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而这样的领悟也是我读完《朗读手册》之后的事。此书中有一组“富有意义的差异”数据,惊心触目:研究人员用了4年时间记下每组孩子每天听到的字,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听到4500万字,工人家庭的孩子听到2600万字,福利家庭的孩子只听到1300万字。这三组孩子在同一天上幼儿园,但他们之间的词汇量差距可高达3200万字,这是天壤之别……造成生活如此不同的并非家中的玩具,而是耳朵听到的话。除了拥抱,我们能给孩子最有价值而不昂贵的礼物就是——语言。
更让我看见阅读力量的,是我近三年的支教生涯。我们班,人数并不多,三十几个孩子,可学习困难者接近三分之一。除一个孩子先天智力障碍以外,其余都是后天环境影响的。流动和留守儿童,连起码的亲情、稳定的生活都成为奢望,何谈教育?加上农村教育观念滞后,学前教育几乎为零,不识字的老人和茫然的妈妈,多是用游戏和电视喂养小孩,加上骨子里的重男轻女,班上好几个6岁的小姑娘,眼睛都是转不动的。怎么办?我还是相信《朗读手册》,相信阅读的力量,用读书来帮助学生爱上阅读,用儿童阅读课程化来丰富语文课程,建立班级图书馆,让他们随时都有可以挑选的、合适的书,借此改善和丰富他们的智力背景。因为我发现,哪怕是最多动的小孩,只要看绘本,都能静下来;哪怕是看起来最木讷的小孩,只要听故事,眼睛都能闪闪转动着。
《朗读手册》不仅解释着阅读为什么重要,更提供大量的策略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比如每天坚持朗读15分钟,是教育的秘诀所在等。但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更动人的是这样的话:“一个社会不能只顾精英群体而忽视其他群体,否则这个社会就将崩溃。”乡村儿童同样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未来根基,而乡村教育现状堪忧,乡村儿童的父母很难指望得上,教育重任基本在老师身上。儿童阅读课程化,可能是最经济也最实在的,改变乡村教育生态的可行之路。
九、指向能力教学:《阅读力》《写作力》
语文到底教什么?估计一千个语文老师有一百种答案,那没有给出答案的是因为对此基本没有思考,或者习惯了人云亦云。可不知道语文去向哪里,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却没有方向,这是细思极恐的事。老师们被各式各样的课改弄得晕头转向,虽然各种派别的语文风起云涌,也不过是扬名立万的噱头,真要照此教语文,估计也是花落水流。
踏破铁鞋终有觅处。好书、知己从来相见恨晚,《阅读力》《写作力》就回答了语文究竟教什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力和写作力。有人会说,这算什么答案?这不是绕口令吗?我们先到书中去看个究竟。《阅读力》提炼出“熟练阅读者的特征”:一个好的阅读者是元认知的——能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使用以下策略,从而与文本进行互动,更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包括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和转化等,总称为阅读力。说清概念不是关键,关键是这本书通过具体案例引导老师如何逐项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力。作者阿德丽安∙吉尔解释说,大家总误以为阅读力是识字和口头语言的自然结果,其实它是更为复杂和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知识、经验、思考及教学指导。关于写作力,阿德丽安∙吉尔将其归结为三种力量:第一、启发读者思考;第二、思考力,创意思考是写作的源泉;第三、叙述力,平路故事和爬坡故事的结构完全不同。类似《阅读力》,《写作力》同样通过详尽案例交给学生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写作技巧,比如添加细节、巧用比喻和拟人句、六种感觉呈现对象、使用第三人称写作等。我们一项一项练习,感觉学生表达力的确因为系统而有策略的训练而见风长。
理论指导实践。对比其他讲述教育教学专著,理论的确是一套一套的,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能力,不知为何却将最重要的过程指导统统省略,让试图从书中找到出路的人更加摸不着头脑。我一直是反功利主义者,尤其反对功利化阅读。但这样实用的、增长功力的书籍,系统阐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书籍,在浩如烟海的教育理论书籍中,实则寥寥!
十、启动项目学习:《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科学游戏》
做儿童阅读课程化这么多年来,虽然一直没有停止阅读和探索的脚步,从儿童小说到绘本,从绘本到历史读物,从历史读物到儿童哲学读物,从儿童哲学读物到科普读物,依旧有时不待之感,依旧觉得自己不过井底之蛙。儿童读物如此灿烂,我们的阅读眼光如此窄小,学生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给孩子最感兴趣且影响终生的能力,也是儿童阅读课程化最要反复权衡的。偶遇《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科学游戏》,简直无法坐下来——1998年,日本就制定了“科学推广人”制度,在日本各地展开扎根本土的科学教育。而这本书中介绍的154个游戏,不需要大费周折,也不需要准备特别的材料,可以在教室或家里进行,却能让难以置信的情景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感受科学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神奇力量,从而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日本自1949年以来已经有2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实则跟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的科学教育有关。那时我们就考虑要借此书启动“科学与习作”整合式项目学习,结果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比如我们玩“吊米瓶”游戏,将大米装进窄口塑料瓶中,筷子插进去后,竟然将整个瓶子都拎起来了。再将大米倒进敞口瓶里,瓶子纹丝不动。这种对比,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通过探索和阅读,他们明白“神奇现象”源于摩擦力大小的变化。每个孩子都动手体验,并有意引导他们观察、复述、分析、探究,最后通过习作将实验过程整合,孩子不仅兴趣盎然感知科学现象,还积累了习作素材,训练了表达能力。而这样的教学经历和体验,不仅让我跨出了语文的围墙,实现学科教学的整合,更重要是看到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加速度推动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借项目式学习,让风靡全球的芬兰教育方式,已不仅仅是纸上风景、异域风光……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翻遍书房和头脑中的藏书,发现阅读虽迟到,但日不间断地读啊读,书也渐渐读了不少,童年的隐痛似乎渐渐愈合。可真正影响生命的阅读,也许还在我的生命之外……
此文发表于《中国教师报》2019年4月3号
书单:
《唐诗鉴赏辞典》程千帆周汝昌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出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
《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看见》柴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失落的一角》谢尔∙希尔弗斯坦南海出版社2003年出版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出版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
《阅读力》《写作力》阿德丽安∙吉尔接力出版社2017年出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