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晨曦 图||网络
元旦刚过去不久,你还记得元旦前夕,你是如何度过的吗?是不是收发了很多祝福?收发祝福的时候,心情如何?是喜悦,还是疲倦?和以往每个节日前夕的心情一样吗?
我的元旦前夕,照常收到了妈妈“指导式”的微信。她像以往每年一样,提醒我,不要漏发了哪个叔叔阿姨的祝福。
那一刻,我很想知道,每年这个时候,妈妈发送成百条祝福后的心情,是轻松喜悦,还是负累不堪。
记忆中,每个节日的前夜,都是父母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名义上享受着假期的开始,实际上,却整晚都在兢兢业业地发送祝福短信。
总是有那么几页写满名单的纸,提醒着他们切勿漏发。
那份名单上,有我认识的叔叔阿姨,但更多的是,我从来没听父母提起过的人。
我曾经指着那些不认识的人名,好奇地问爸爸:“这些人是你很重要的朋友吗?”
“不是,只是泛泛之交。”爸爸解释道。
“那为什么你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还要坚持给他们发祝福?我觉得你和妈妈每次过节都像打仗一样,特别累,一点都不开心。”我疑惑地问道。
爸爸摸摸我的头说:“这就是人情世故,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这样显得你懂事
如今,我已经长大了,但我还是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
于是,在今年,我忍不住问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给这些叔叔阿姨发祝福呢?尤其是那些几乎没有联系的叔叔阿姨。每年给他们发祝福的时候,我都会感到尴尬和突兀。”
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样,显得你懂事,他们会喜欢你。”
我反问道:“那你们每年发送祝福,也是为了显得你们懂事吗?”
妈妈笑了:“不是,那是为了显得我们把他们当朋友,会做人。”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去“显得”懂事,“显得”会做人呢?
什么样才是懂事?什么样才是会做人?
当我们不胜其烦又不得不发送祝福的时候,我们是真的“懂事”、真的“把他们当朋友”吗?
当我们自己收到别人程式化的祝福时,我们真的能从里面感受到真心、感受到珍视吗?
节日,原本应该与亲爱的家人、朋友欢度,原本应该是一个充满轻松、喜悦的日子。但是,从什么时候起,它变成承载表现欲、换取认可度的工具?
似乎,到了节日,不发送祝福,便是不懂事、不会做人。
好像,到了节日,没收到祝福,便是没被尊重、没被感恩。
我们的价值感和感情深浅,已经贫瘠到需要用形式化的东西来试探了吗?
试探出的结果,我们又真的相信吗?
请不要将原本自然、真心的祝福变成的无奈的表演,还祝福一份轻松和喜悦吧。
这样显得你有情
不知道你们在被父母指导“人情世故”的时候,有没有被指导过“送礼”。
去年,我旅行归来,分配礼物的时候,便被妈妈指导了一回。
她问起我是否给我新认识的小姐姐带礼物。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她便操心地给我重新分配了礼物:“你把给西西的护肤套装给拆开来。西西的话,你就送一支护手霜就好了。其它的,你用来多送几个朋友。这样,显得你在乎她们,她们会更喜欢你。”
我不满了:“可是,我想送西西一份完整的心意。我不是为了让她更喜欢我才给她买的,我是因为她需要这个套装才想送给她的。”
妈妈摇头:“朋友之间,表示一下就行了。你不说,谁知道你原本送她一个套装啊?”
可是,我知道呀。
我知道我一看见这个套装就想到了西西,没想到别人。
我知道我想把最纯粹、最完整的心意送给我的朋友。
我知道我送出的礼物,不是为了彰显什么,仅仅是因为爱。
我只想简简单单地送出我的心意,不带任何讨好。
妈妈说的“人情世故”用在职场上,或许会很好。
但是,对于朋友,我希望,我们可以相处得更简单、随意。
少一点形式和讨好,多一点真诚和自在。
祝福也好,礼物也罢,归根到底,不过礼节二字。
好的礼节,固然可以在第一时间为我们赢取好的印象。
但礼节于关系,不过锦上添花。
不要让你原本纯粹的感情,被礼节绑架。
不要让你的关系里,最终只流于形式。
人情世故是你妈教给你的,它让你在这世界走得容易些。
真情实感是你自己选择的,它让你在这世界走得踏实些。
世界纷繁,愿我们知世故而不世故,懂礼节且守真心。
有礼知礼,更有心知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