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商释•八佾篇第三﹝六﹞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一﹞。子谓冉有曰﹝二﹞:“女弗能救与﹝三﹞?”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四﹞?”
【注释】
﹝一﹞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孔子之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二﹞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五二二年,孔子的弟子,十哲之一,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
﹝三﹞女:同汝,你。 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四﹞曾:难道,莫非,竟然。林放:见前文注。
【释义】
季孙氏到泰山去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能不能劝阻他呢?”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呜呼!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鲁国的林放吗?”
【商释】
在今天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很普及了。但封建迷信的东西却是阴魂不散。许多高官大款在有钱或有权之后,往往到处烧香拜佛。其中的心理可能是这样的:他们获取金钱或权利的手段不正当,所以需要通过烧香拜佛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平衡。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就是纯粹的迷信。孔子在这里提到的季氏到泰山干什么去了呢?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烧香、迷信。由于这个季孙氏本来就不把鲁国的国君放在眼里,所以他到泰山烧香可能还有显示自己权势的意思。后边的意思是我们的推测或许是强加给人家的。
不论季氏到泰山去干什么,我们都可以从封建迷信的角度来解释季氏的行为。之所以这样讲,就是便于我们把这段话引申到企业管理活动中来。在我所知道或认识的老板队伍中确实有一些比较迷信的人。他们遇到问题不是寻找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士或咨询专家去解决,而是求神问卜。可谓“不问苍生问鬼神”。科学的东西他们不相信,对迷信的东西倒很感兴趣。当然,之所以这样做,可能还因为很多的老板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犯有诸多的原罪。故不得不去“迷信”。老板大肆迷信的直接恶果,就是导致那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或技术的人才在无法释放潜能的情况下慢慢地离开公司。结果可以预料,人才走光,企业完蛋。老板不是相信迷信吗,那你就慢慢地信吧!
孔子在这里说的最起码有一半是这个意思。泰山是清白之山,由于季氏并不是靠本分获得应该有的地位,所以才来到泰山,希望通过祭祀来消除灾祸。事实上是没有这种可能的。多行不义,焉不自毙?
真正的做法是,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应该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不要把企业仅仅当作自己赚钱的机器,残酷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只有这样,企业才会长久,企业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最后,我把唐朝人吕岩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吕洞宾的一首诗送给老板们,看看是否有用:“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丝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速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