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初春的风依旧有些冷意。彼时,图书界正在为一本叫《中国不高兴》的新书展开着一场喧嚣的论战。这本立论狭隘的图书本不足道:它本不过是追求利润的书商和极力迎合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作者之间的共谋。但让我深感失望的是,参加论战的双方到最后竟然演绎成了一场纯粹的骂战,只有从道德上批判和政治正确上做文章,而不见纯粹的观点之争。这场混战,我明白了图书界的“热闹”,很大程度不过是“虚热”和“闹剧”的组合。
幸运的是,那时我正在研读十二卷本的《胡适全集》。胡适先生这些平静、温暖还不失智慧的文字恰如暖春的阳光温柔地驱散了内心残留的严冬气息。对于这位在历史教科书中被“陌生化”的熟悉人,我有了第一次非常深入的体认:他的主张平和,他的立论谨慎,他认为“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他对国家对生活对人都充满着“不可救药的乐观”。在2009年最初的日子里,我庆幸读到了这些温暖而宽容的文字。
这似乎为我接下来大半年的阅读定下了基调。某种巧合,2009年这一年,在我的阅读书目里,无形中增加着“港台”这个因素:或是作者或是作品。张大春、陈鼓应、梁文道、徐中约、蒋勋、龙应台…… 一批优秀的港台作家和学者的书成了我书案的贵客,而尤其值得称道的便是龙应台和她的《目送》。
我是迟至09年1月才真正开始了解龙应台。彼时,我阅读的是她的《野火集》,我看到的是一个执着长剑,向一切社会丑恶砍杀而去的巾帼女侠,她大声疾呼: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十几年前龙应台这些“生气”的文字恰好与年初内地“不高兴”的文字形成某种时空交合,让我错愕木然。而到了下半年,我又一次接触龙应台的文字,这一次是战争题材。阅读前我酝酿着又一次“生气”的情绪。然而读完全书,我竟然发现龙应台把战争和历史写的如此深情款款,她没有“生气”!于此时,我开始读她的《目送》,这些描写亲情的文字彻底改变我对龙应台的感观。《目送》里这些经由生活历练出来的醇香文字,由苦入甜,终于提炼出一个沉稳、豁达的龙应台。生活也许是苦涩的,但最终她要留给我们的不再仅仅是生气,而是持有对未来一切的淡定与希望。
龙应台用几十年的时间将自己从一个激愤的少女变成了一位温醇的中年女子,而我则用了整个2009年目睹了这种变化,这是何其幸运的事情。
2009年,从胡适到龙应台,我目送着一种戾气的终结,目睹着一种温暖的诞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