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萧条有如下特点:
1,普通人大量失业,失业是大萧条的显著特征,1931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
2,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穷人消费不起,中产不敢消费,经济螺旋下降。
3,出口萎缩、汽车奢饰品降价、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工厂、商店倒闭。
4,货币工具陷入流动性陷阱,出现拼命放水现象。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而中央银行却在继续放水货币,整个经济凸显很不景气现象。
5,银行倒闭,股市崩溃,债市崩溃,利率上涨,工厂倒闭或者削减工人工资。
6,粮食短缺、产量锐减、出口国限制出口、价格暴涨。
7,持有的不动产大幅缩水,房产,股票以及其他资产缩水,有钱人大幅变成穷人,富人大幅减少。
8,房贷及很多信贷违约数量暴增,各种不良资产大增。
9,女性大量失业,失足妇女数量增加。
10,生育率下降,都不想生孩子。
11,男性不再注重外表,胡子拉碴,在家庭的女性,以及保住工作的女性,不再追求时尚,回归传统审美,更保守,穿更长的裙子,装扮更女性化。
12,群众减少社交,人们大多用纸牌,棋类,低价的电影消磨时光,更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
13,逆向城市化出现,回归农村,更精细地种地,获得粮食。
14,精神匮乏,精神病人大增,宗教盛行。
15,国内外矛盾激化,极端分子会越来越多。
上世纪二十年代,曾被誉为是美国的“新时代”。
但是在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的时候,1929年—193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大萧条。此前的美国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同时也深深的受到社会中涌动的各种暗流影响。
大企业的管理机构臃肿,冗员遍地。资本过度投资,使预期的财富增长速度大大超出了实质经济能支持的速度。
人们被一个又一个公司的超高估值惊呆。
蜂拥而至的热钱像不断灌进水池里的水。
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市公司行为扭曲,泡沫越吹越大。
1929年10月29日美国发生股市崩溃,泡沫破灭。
随即引发经济大萧条。
1929—1933年间,美国失业率迅速飙升超过了25%。
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
因为很多美国女性在结婚后会成为职业家庭主妇。
所以,25%的失业率意味着很多家庭彻底失去经济来源。
同时发生的还有严重的通货紧缩。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下降了27%。
从股票市场崩溃到1932年(大萧条时期最惨的一年),经济一直在螺旋式下降。
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近于人口总数的28%。
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并没有计算那些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
而美国政府随即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也不失时机的帮了倒忙。
因为计划经济的本质是短缺经济。
政府限制市场上某种商品的随意降价行为。
于是销售量就出现了下降。
销售量减少,只好用解雇工人的办法来降低商品成本。
生产该商品的工人失业了,就没有钱去买市场上的其他产品。
于是,销售额越下降,被解雇的工人就越多,购买力的萎缩越严重。
结果是:产业工人穷了下来,连累农民也穷;而农民的穷,又回头加深了产业工人的穷。
谁也没钱买对方的东西。
社会经济陷入了在同一时间,同一国家里,既是生产过剩,又是消费不足的恶性循环。
为了能在浪潮中活下去,失业的美国人想尽一切可能的省钱办法。
例如,男人会把一次性使用的刮胡刀片磨了再用。
喜欢吸烟的人,要么自己动手卷纸烟,要么就买一角钱一包的“翅膀”牌。
为了省电,家庭里尽量少开灯或者改用更小瓦数的灯泡。
孩子们则会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
面包店开始出现排队买隔夜面包的人。
前一天还在高谈阔论的企业家,转眼就出现在领救济金的队伍里。
妇女们则会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缝接起来。
这样就可以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
许多人家甚至会把收到的祝贺圣诞的卡片保存起来,明年好改寄给别的朋友。
但是不久后,人们就发现连救济金都很难领到了。
大萧条一方面使要求救济的人数倍增,另一方面又使救济金的来源陷于枯竭。
企业倒闭和失业潮,导致1932年的美国有约三千万人依靠救济过活。
政府财税收入的减少和福利支出的不断增加导致出现赤字甚至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想获得救济的条件变得极为严格。
人们得事先变卖家产,取消保险,直至借贷无门的地步,并且证明所有亲戚全部破了产才能争取到申请救济的机会。
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如果本人未婚或已婚而无子女的,在很多城市还是领不到救济。
和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居民比起来,那些被忽视的农民和城市贫民更加可怜。
为了填饱空空的肚皮,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萝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
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
蔬菜从码头装上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
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
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有一个名叫弗朗西斯·埃弗雷特·汤森的66岁的内科医生。
他临窗刮脸的时候,往外一看,竟有“三个干瘦憔悴、老态龙钟的妇女”(这是他后来的描述)“趴在几个垃圾桶上从里边掏东西”。
人们还看到,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
因为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
这段文字摘自于威廉·曼彻斯特的著作《光荣与梦想》。
恰如书中所写:“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正是大萧条浪潮之下的真实写照。
这些还不是最痛苦的。
对于失业的美国人来说,首先面临的是看不起病。
因为很多美国人的医保是由所在公司承担大部分。
一旦失业,则只能依靠政府医保或自行购买商业医保。
哪怕可以报销一部分,但剩余的支出也足以成为失业后的噩梦。
在二十年代的美国。一场大病,可以很轻松的推倒一个中产家庭。
其次是住房。因为美国人一直过着“超前消费”的日子。
有些失业者手中的钱甚至活不了一周。
由于普遍缺乏储蓄意识,所以少有人全款购房。
加上大城市的房价远超现实,就算掏空六个钱包也不足以支付。
所以,贷款买房就成了社会主流。
美国人月收入超过40%的钱要送进银行。
饭可以少吃一点,可以不买新衣服。
但在住房支出方面,无法降低成本。
有人说,工厂倒闭、房价下跌了,难道不能减少一些还款吗?开什么玩笑,银行又没倒闭!
就连农民也没能逃脱银行家们的掠夺。
因为还不起贷款,银行就会通过法律诉讼取得农场的产权,成为地主。
而那世代耕种这块土地的人却沦为佃户。
实在不行,找亲戚朋友借点钱渡过难关总可以吧?
但问题是,越是这样的时候,大家越会把自己的钱袋子捂得紧。
一方面是余粮不多,不知道未来自己哪一天也会失业。
另一方面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
美国人崇尚自由,孩子很早就分家另过,父母和亲戚没有义务提供财政支持。
万不得已之下,失业的美国人只能求助于民间高利贷。
而那些吸血的犹太人会借机榨干最后一个铜板。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流落街头。
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
在美国大萧条期间,几乎所有行业都陷入死寂。
唯独影视一枝独秀,涌现出不少家喻户晓的明星。
人们渴望从热闹的影视作品中寻找到一点慰藉和希望。
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妆品销售反而增加。
这便是经济学上的“口红效应”。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会发生变化。
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将削减。
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品。
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
例如,日本在经济萧条期间,游戏行业销售反而全线大增。
而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单多。
取代奢侈品店的是各种廉价商店,堪称韩国版的拼多多。
这是因为在大萧条下,有人吃不起饭、治不起病,就有人朱门酒肉臭
经济大萧条下,这些行业都是暴利,赚的盆满锅满:
1,民以食为天、大米、小麦、玉米、大豆、黄豆、高粱、荞麦等各种粮食。供不应求,粮食涨价,利润增加。
2,电影院舞厅生意都会比平常的好、娱乐业人满为患。博彩业也异常火爆,越来越多的人想撞上头彩。
3,二手物品回收、二手物品只要满足人们最低的生活需求受到人们的欢迎。
4,文学创作和图书馆大受欢迎。对于失业的民众来说,公共图书馆就是穷人的俱乐部,一个可以随便翻阅、打盹瞌睡的温暖而安静的地方。而且通过阅读,也可以暂时忘却事业的痛苦。
5,便宜低端食品在大萧条时期人们首先削减的是奢侈品和高档产品的需求,而廉价且能填饱肚子需求反倒上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