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保罗•克鲁格曼),这个世界每隔若干年就会来一场不期而至的“经济大萧条”,而那些认真负责地研究过经济危机问题后的经济学家们,总觉得在接下来的经济活动中只要避免这样那样的行为,就可以避免重复类似的经历。而事实上真的能够吗?
这本书用最近发生的危机事件与曾经的比对,总是得出这简直就是直接从金融史中摘录出来的教学案例的结论。经济问题就像瘟疫的病菌一样,在人们认为它已经被医学征服的时候,总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现,而且它还能常用抗生素产生了抗体。
这本书让人以“未来者”回望过去的目光剖析一次次经济危机都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多截然不同的经济体会在短期内先后都遭遇危机,最终的结论是凯恩斯的原句“不论是福是祸,带来危险的始终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
我从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是认知到经济有周期性,而这个周期又政府经济政策的执导思想深度关联。而我们普通人如果不想过于被动,最最重要的事是莫要逆势行事。
《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在接触这书之前,我只是一个凭着本能不停“挣扎”的普通人,折腾得毫无章法,取得的成果甚微,在接触这书之后,我变成是个懂得清晰复盘从前的普通人,懂得了太多最基础却又一直不曾知晓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财富自由?
什么是你最重要的财富?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命运?
什么是落后?
你的估值由什么决定?
你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是什么?
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
...........每一个主题都能给你带来拍大腿的“哦!”式启迪。
首先,这本书让我能正视自己之前二十来年“勤奋”上的方向性错误,在方方面面都开始做取舍,尤其是极大地舍弃了太多不重要的人事物。不再乱折腾,所有的专注力都投入到最重要的事上去,生活开始变得简单而充实。
其次,这本书让我做事比以前更有胜率赔率的概率思维,会坚决否定身边人对参与股票二级市场是赌博的论调,但也更懂得何种行为是冒险。
总之,这本书它的高度甚至可以算是我个人活法上的一次再生启蒙,别的书可能也书写思想引导,但没这本书那么浓缩,对知识储备不够的“穷忙”人群的思想改造可谓是入木三分。
在听完专栏后,又看了两遍书,仍然觉得有必要经常拿出来翻阅一下,好对自己的行事轨迹有提醒和及时纠偏。这本书的作者因为在区块链领域的投资行为,在当下算是个有争议的人,我觉得这个就需要见仁见智了,即使有过不愉快的合作,更需要反省的仍然是自身,比如是不是个人崇拜,比如是不是自己的决策存在很大的不理智。
《投资最重要的事》(霍华德•马克斯),这个作者名字我总是会说成霍华德•马斯克,到上海去“面圣”过作者本人都没能治好这说错名的毛病,以致于我经常要拿出书来看看名字,一次次加强记忆。因为是一枚标准大A忠实散户,在A股这个市场认真而尽责地用实力亏了很多年,既不懂经济学,也不懂金融学,只能盲人摸象地努力“学习”,装模作样也好,摸索未知也罢,零零星星买了很多“别人家书单”上的经典书籍,从分傻傻分不清,到明白投资这玩意儿得先讲系统,再讲策略。乱啃的书里,总体感觉国外的书比国内的“好读”,在国外的书里又属这本《投资最重要的事》和《巴菲特投资圣经》最为“浓缩精华”,因为人家能用两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三个字,惜字如金,又能字字真经。
多读几本就发现高手们说的都是差不多的道理,无非教育大家要懂周期,要逆人性,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要明白风险管理在投资中的重要性,要管理情绪,要有耐心,要固守能力圈,要做个出色的狙击手,等等。
这本书我看了三遍,还做了不少随想笔记,值得放在枕边看不进其他东西,拿出来温习一下,因为字少,也不教条,看着不累,翻多了,每次就只要看看目录就好了。它本来也就是思想纲领性的书,执行上得另寻出路。
《观念的水位》(刘瑜),我喜欢刘瑜,很多年了,我看她的两本书是都是笑着看完的,她骂人都能骂得不带半个脏字却又骂得痛快淋漓,想象得出被骂的举着把刀还无从下手砍,有那种跑完一场马拉松,躯体的每个毛孔都张大了嘴在呼吸,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畅通无阻的那种畅快感。通过她的文字你能够触摸到她的思想肌理,真实,有趣,还可爱,她的《送你一颗子弹》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思想的人是如何在一个异国他乡的公寓里将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的,那也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虽然她是个博学多才的高知,而我是于尘埃处的一枚仍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小市民,但这不妨碍我喜欢她。
还有什么方式能够比阅读更高效地“结识”这个世界上最趣的人的?她是学政治学和人文社会学的,因此这本书谈政治体制和社会现象为主,让我这个一提政治两个字就头乱如麻的人也大致了解到了前苏联的解体本因,英国的政治体制能廉洁到什么样的程度,又能鸡毛蒜皮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我们当下想一步实现民主制度是存在极大的难度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分别是怎么来的,在某个年代资本主义制度中有一群高知也曾是视资本主义为狗屎,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蜜糖的.......
“你相信头脑还是心灵?”一次聊天中,一个朋友问。
我说我相信时间。
在总结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原因时,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就是“国民党没有展开土改”,因而失去了农民。相比之下,共产党这边土改搞得轰轰烈烈,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当家做主人。农民分到了土地,于是参加革命保卫胜利果实。
这是她惯常的表达风格,用一个足以吊起你胃口的开头,行云流水般顺畅地庖丁解牛了某个社会事件。这真是一本社会学入门级的好书,不严肃,文字生动有趣,夹着一些生活杂事的另类视角分析,比围观那些不讲逻辑的网络口水骂阵文章要好得多,有事实,有观点,有逻辑,还有笑点。
《活着》(余华),经常听说这本书好看,可我一直都去没看,是因为我在读书这件事上竟然也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但凡对自己当下计划方向无助益的书总是会被我往后靠,比如王阳明,我知道自己不是个会作恶的人,而心学是自和自己相处的学问,我想,《悉达多》表达的自我相处之道更简洁更逻辑,所以,就不那么急着了解几百年前的那半个圣人,它便被不知期限地往后排着。我忘记了生活的娱乐性需要,忘记了看个好电影,读本好小说,和去痛快运动一次是一样高级的事。于是这个周末用小半天的时间看完了,感觉这书和《围城》一样,并没能让我感受到什么特别大的震撼,不像二战时期维克多.弗兰克从集中营死人堆里回到后写的关于人可以在某种特定时刻将另外的人视作和蚂蚁无异的生物,人在被摧残到放弃所有希望后那种对求生的麻木那样给我内心带来了极大冲击。
当然,也可能是我的无知,抑或是我竟然心灵变得更麻烦了,我心想或许可以考虑重读,但放下书安静地思索一小会儿后,我还是觉得不必了,时代与时代交接裂缝处的人不都是只能那样活着?
然而我同时也不能想明白为什么就会有人觉得余华的这本书写得不够高级,说是没有写出中国农村的美来。我不同意这个评价,我恰恰认为这个作品是很美的,甚至我都觉得作者写得有点理想化人性了。人生能有那么多圆满吗?曾经的流氓福贵,一夜返贫,他就那么心悦诚服地从二流子富二代变成了向土里刨食的福贵,这中间顺畅得有些太超常理。福贵的觉悟是圆满的,福贵和家珍之间的爱情是圆满的,福贵父亲对福贵的谅解是圆满的,凤霞和有庆的懂事和孝顺是圆满的,二喜和凤霞之间的相亲相爱是圆满的,苦根的聪慧是圆满的,整本书自始至终流淌着的都是善良和人性美,包括福贵莫名其妙地被拉去参军了的那段经历,以及按理应该更势利的村民,都不真实得人性向善占比八成以上。是,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说福贵的人生是圆满的,说得这么站着说话不腰疼,是那些没完没了的意外,一场接一场的,硬生生地从他手里抢走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人,独独留他在这世间满满当当地装着那些温热往事,活着。福贵明明就是那么命苦的,你竟然还要说福贵幸福。
那要从什么是人间最极致的痛苦说起。在我的人生观里,人活于世,最大的痛苦,不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绝境,而是没有了人情的温暖,比如当我看到父母残害自己的子女时,当我看到维克多.弗兰克写集中营里那些无视生命的行为时,那真的是人间绝境。福贵是经历了太多失去亲友的意外,可那些一浪高过一浪的痛苦,竟然从来没有磨灭他身边人群内心的善良,是在那么贫困的环境下。还能有比那更美的人间吗?在整个作品中,我们看不到资源极度匮乏时,人对人的那种动物本能性的斗争和倾扎,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真的会那么的美好吗?如果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能那么处处真善美,那么在物质如此丰富的当代的种种不堪又是因为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一直在退化吗?再去看看历史书籍,我不相信是我们在退化,我更相信是作者写得偏向美好了,作者是一个心有阳光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