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香中觅智慧
记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读书对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由此我联想到,读书对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名真正的教师。
在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受到,倍受学生喜爱敬佩、得到家长高度赞誉、受到同行普遍欣赏的老师,一定是那种热爱读书和善于思考、有人文底蕴及独到见解的老师。虽然教师有很多途径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最有效、最持久、最扎实的方法是读书。大英博物院图书馆留下的“马克思的脚印”,二十四史上毛泽东主席留下的密密麻麻的眉批,科幻之父凡尔纳“写作公司”里几十万张摘记的卡片……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以书籍为阶梯的。我们之所以要仰视伟人,那是因为他们都站在了书籍的巅峰上。
如何读书并从书中觅得智慧呢?
做一个爱书人。因为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决于读书生活。教师要想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现实生活流金溢彩,大社会向教育的输入是五花八门的,学生在万花筒般的社会现实中思维很活跃,这就给教师的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教师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因此教师应用心去读书,做一个爱书人。鲁迅先生说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也学着忙里偷闲,挤时间用于读书充电。
“书到用时方恨少”,可见读书之目的在于用,学以致用,才读得有意义,有乐趣。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养成读书的习惯,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就会感到,没有书籍,生活就没有了阳光;没有书籍,思维就没有了灵感;没有书籍,工作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书籍,就如同鸟儿没有了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是铸造灵魂的工具,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能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羸弱,人生不再孤独。读书,能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有智慧的人。读书能让我们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读书能够让学生由衷地佩服教师,爱戴教师,能让教师产生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叫我怎能不爱它!”
做一个博览者。教师专业高度取决于读书宽度。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我们该读哪些书呢?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再大的一桶水总会有用尽的时候。因此,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读书要有宽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学书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化剂”。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读一点哲学方面的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它们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掌握了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也就有了正确的方法和方向。比如,知道了哲学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后,在教育过程中就能对自己的行为前思后想,选择一个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所教学科融会贯通,找到一条正确的渠道传授知识。
教育理论书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原来在学校里学到的那点教育教学的理论一点点用光了,也一点点过时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经过实践获得的教育教学理论才是最直接最鲜活最实际最具指导性的。《教育学是什么》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节告诉我,有效的教育一定要先了解“教育对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而个体身心发展又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于是,我在工作中时时注意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六年级抓养成,七年级抓品德,八年级抓心理,九年级的升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研文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化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师也应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博览群书,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学会撰写教科研文章,才能使我们渐渐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模仿是第一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多读教育教学期刊杂志,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吸收是第二步,“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阅读,把别人文章中经典的策略内化为自己的方法。最关键的一步是创新,照抄照搬是笨蛋的做法,创新才有生命力。
非教育专业的书籍是“添加剂”。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如果把教育专业理论看作“细粮”,那么非教育专业的书就是五谷杂粮。只有细粮,会营养不良。教育以外的其它人文科学都应该是我们涉猎的范畴。比如文学,比如美学,比如宗教学,比如心理学……
做一个善读者,教师专业成就取决于读书深度。然而,书海茫茫,只有善读者,才能不断地提高阅读效率,丰富教育素养,那么,如何做到善读为专业发展服务呢?
重经典,少走弯路。教育经典是通向美好教育境界的直达快车,阅读经典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教育智慧,使自己站在教育大师的肩膀上攀登教育高峰,避免了在书海里长时间苦苦地寻索。
抓要点,把书读薄。这话最初是读高中时听妈妈说的。许多年后,我才真正领会了这话的精髓——“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那种“西瓜”、“芝麻”统统捡,“胡子”、“眉毛”一起抓的阅读,太杂太累,效率也太低。在读《教育学是什么》的时候,我按照其主要的意思,把全书分成了几大块——关于学校教育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关于学生的,关于教师的,……这样就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作者的苦心,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书海中,我们游刃有余,真正品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善运用,激发热情。有意识地灵活运用阅读所得,在实践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收获和快乐,这是一个善读者必须做到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尤为喜欢文学、心理学和哲学三科。还在学生时代,他就写出了《文艺心理学》、《美学》、《悲剧心理学 》等多种专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朱先生后来在向青年学生介绍读书方法时,总是提倡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就会懂得较透彻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
有位诗人说:“在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生活。”书能把教师的专业托得多高,取决于教师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教师的专业带到多远,取决于教师品味过多少书香。
读书吧,她是智慧的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