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纠结的人大多是和自己过不去。
只有无法接受真实自我的人,才会用虚构的美丽来自我欺骗,那是一种直面真实的软弱无力
——陈果
说的可不就是我么?
举个例子,和别人聊天.
对方: "呵呵"
我: 编辑中
脑袋中,"他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该如何回才能让对方有好感,喜欢我呢?让对方觉得我聪明,可爱,幽默呢" (虚构的美丽)
"不行不行,这样写会让人家觉得我很白痴"
到最后,讲一句话都要比照好几遍三纲五常,硬要琢磨人家心理。
我只想对自己说,姑娘,你累不累?

印度哲人说,转变从自我觉察开始。
我觉察对待聊天的态度貌似偏执,就自我反省。
虽然王尔德说过,只有肤浅的人才认识自己。
注定认识自我是漫长的历程,但没关系,起码你决定开始。
以下是我部分反省内容。
聊个天到底为什么这么纠结?
1.对他人如何反应抱有不合理的期盼。
我一般每次回答后脑袋里还会不断回放内容,到底怎么回复才是最完美的路径?
所谓最完美就是
我的回答一定会让别人喜欢,一定会让别人对我产生好感,一定要让别人觉得我很可爱 这个期盼就是不对的。
这种对完美的期盼其实是对他人个体性的无视。
因为自我真正想要的不是人们真实的反应,而是忽视他人,只希望现实按照自我所设想,来迎合它的骄纵。
而交往的真正乐趣或许恰恰在于尊重别人的个体独立性,给别人自我表现的空间,期盼人们各式各样的反应。
正是人们不同的反应方式反映出了他们的个性观念,世界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这种期盼不合理的还因为,你根本无法控制他人的想法观念和感受。毕竟不同经验、生活经历导致人们的认知框架不同,因此用不同认知框架看待事物的看法和感受也不同。
好比这个世界上完全没有偏见的人极少,我们大多数人都透过五彩糖纸看世界,而不同经历和经验导致糖纸色度不同,看到的世界自然不同。不同的认知框架导致了"你之萝卜,彼之砒霜的认知偏差"。
所以硬是要控制别人照着你脑袋里的模板走,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活该。
2.错误地将自我价值捆绑在他人的回应方式上。
在一次沟通中,对方没有按照你所设想积极回应,你就开始否定自我。
这是因为你错误地将自我价值捆绑在他人的回应方式上。
然而实际上呢,一次沟通是否理想或者他人是否按照你所设想的积极回应,并不能代表你自我价值的全部。
因为想达成一次感觉良好的理想沟通,涉及很多变量,不仅仅在于你的沟通技巧或者是你的个性是否惹人喜爱,或者你的聪明才智。也关乎对方的情绪状态,对方的理解能力等等。好比,人家今天考试考砸了,你再怎么摆谱,人家也不会有多积极,能怪你吗?
将自我价值和对方的回应方式进行捆绑,反映出了我们不考虑多种因素的单一的线性思维和平面思维对现实的简化
那可以怎么做?
不如去踏出第一步 尝试做自己
陈果在《好的孤独》里说,我们大可以活着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反正还是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至少你更喜欢你自己一点。
自我的匮乏,会导致你被喜欢的需求强烈。如果你觉得你必须得按照他人期盼去回应,才会被喜欢,那你表达自我的需求,被想要迎合他人的需求所压抑。
如果你认定,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不会有人喜欢,那被人厌倦的恐惧,只能让你活在迎合他人的面具之下。
所以不如尝试去踏出第一步 做自己
不如说你想说的 按照你自己希望的去表达 然后去用一种包容开放随意的心态,看一下别人会怎么回应,因为人是很可爱的动物,你知道吗?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回应方式,而他们的回应方式恰好反映出了他们的性格喜好。
当你不再去期盼人家按照你脑海中理想的模板去回应,那么你对人的个性就有更多包容。可能会惊喜觉得, 哦 ,原来还可以这样 。而不是纠结,为什么他不这样?
以上。
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