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年坚持读书,但走了弯路,没有取得好效果。究其根源就在于读书方法不好,完全是随意率性地读,零零碎碎,不求甚解,不成体系。更重要的是,主要的功夫用在读上,没有在读之后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外化,所以最后就落得书是书,我是我。书既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没有经过你外化成有价值的实践工作生活方式。
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阅读不能够毫不用心,毫无目的,也不能够不讲方法,不讲效率。如果读书不能够产生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停止。因为我们的人生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把它投入在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上。
读书本身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但前提是要建立在良好的方法上。我们必须对读书这件重要的事情提出效率、目的和意义的要求,必须采取最好的方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最好的书,读经典的书,把经典的书吃透,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这就叫取法乎上,读一流的书,做一流的人。
把天下的书读完是不可能的,但是把一本书读完吃透,吸收消化到极致那是可能的。怎样才能把一本书读透呢?
第一是要总体把握。绝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够只是看见一些名言警句,不能够只是看见一些有趣的故事材料。必须要把握书的核心主题、关键问题、中心意思;梳理清楚全书的结构和论证过程。评价其论证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
第二是要知识链接。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起来,或者用旧知识印证新知识,用实践活动检验新知识。用新知识拓展旧的认知。
第三是要知识转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是检验理解与否的方式。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和实践,是在创作的过程。
曾国藩说:看书则攻城略地,读书则深沟坚垒。看书要大面积占有,要有规模体系;读书要深入挖掘,要有深度高度。
读书要建立规模,要有意识地跨越专业学科的藩篱,以问题或项目为导向,开展主题阅读,跨学科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自己对问题认知的角度,获得更多解的方案。
读书还要追求深度,要在自己的专攻领域深挖,要穷尽其中的道理,要达到最前沿阵地,要树立自己的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