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天意?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这是陈继儒《小窗幽记》书中语。
天要降祸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骄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祸事来使他引起警觉,主要是看他有无自救的本领。
得微福而骄慢,骄慢便是祸根,福本不厚,又以骄慢削之,可见不堪受福,惟有降祸了。骄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为人人皆厌恶骄慢之人。天宠既失,人和又无,微福必无法维持长久。福尽祸来,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祸?若得微福而不骄,即使是祸来,心也不惊。受福不骄,受祸不苦,是深明福祸之道,只有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才能做到。
欲降福而先降祸,是天之善意。不明祸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祸来,又岂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祸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祸来,也能如此救助。达人处祸不忧,居福不骄,知福祸在于一己所为,天意虽然不测,总之在能自救,心则常保泰然。
因此,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天道如此,人事亦同。
—2—
什么是人情?
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有许多潜规则,需要各人慢慢体会。
比如——
别人对你好,是希望你也能对他好,而不是让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别人不愿意麻烦你,其实也是不愿意被你麻烦,而不是让你以为他从来没有难处。
比如——
世界再怎么互联,也需要“朋友圈可见”,需要“申请访问”;
生活再怎么开放,也需要“生人勿进”,需要“少来烦我”。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情之道,如此而已。
—3—
什么是“情绪智力”与“情境智力”?
这是两个西方心理学概念。情绪智力产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技能,而情境智力使人能理解演进中的环境、利用趋势并相应运用他们的其他技能。
还是举例子,更为通俗易懂吧!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就属于“情绪智力”高。
《三国演义》书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直面东吴诸谋士的责难,当庭逐一一反驳,令众人哑口无言,不得不折服。
——诸葛亮舌战群儒,就属于“情景智力”高。
—4—
什么是欲望?
最低级的欲望,通过放纵就可以获得;
最高级的欲望,要通过克制才能获得。
陈道明淡出演艺圈之后说:“我觉得节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
人到中年始懂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5—
专家说,人活着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活着。
第二个层次:体面地活着。
第三个层次:明白地活着。
对此,我的理解是:
生而为人,先要争取经济独立,然后才有资格谈到应该怎么活得更好、层次更高。
十五至二十五岁,争取读书及旅游机会;
二十五至三十五,努力工作,继续进修,组织家庭,开始储蓄;
三十五岁以后,将工作变为事业,加倍争取学习,一定要拥有若干资产防身。
—6—
什么是中年?
中年是一种成熟的尴尬。
本想把日子过成诗——时而简单,时而精致。
不料过成了歌——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人到中年,越活越明白——
人生不可能一尘不染,没有一点杂质,就像水清则无鱼。人生有一点点甜,也有一点点苦,有一点点好,也有一点点坏,有一点点希望,也有一点点无奈,生活才会更生动、更美好、更韵味悠长。再好的人也不会十全十美,再美好的爱情也不可能纤尘不染,你若试着包容,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糟糕。
“左列钟铭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中年的生命像一株秋天阳光下的植物,自自在在做自己,呈现自己本真的样子,馥郁,微黄,含笑。
中年的生命丰盈,不假外物,自可熠熠风华。
—7—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曾自问三个问题:
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谁?
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时间是什么?
经过深思熟虑,他给出了答案:
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在我眼前的人;
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现在我要做的事;
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时间就是此时此刻。
理解你所不能理解的是学习
接受你所不能接受的是成长
承认你所不能承认的是接纳
忘记你所不能忘记的是放下
人生就是不断去学习,有成长,懂接纳,会放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