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人格”这个词在我的认知中出现得比较晚,以至于当我突然发现它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左右着我的心情时,开始在生活当中不断搜寻它的痕迹。它从来没有离去,也终将永远存在。
百度了一下“完美型人格”,与大家分享一下:完美型性格的特征是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也要求严格。完美型的朋友总体来讲是内向、思考者,属于悲观的一群人。完美型的朋友严肃,得体,礼貌,矛盾,怕别人不在意,又怕别人太在意。他们总是在追求完美。生活规律是清清楚楚不改变的。
昨天就在思考,应该写一写完美人格对生活的影响。恰巧,今天早晨就看到了智慧父母群里一位妈妈的留言,内容主要是讲述儿子在考试过程当中出现的情绪波澜,这让我产生了共鸣,今天一定要好好梳理一下。
我想写的起源是:前天中午我洗碗,看到碗架脏了,就把所有的碗和碟子拿出来。我先把里面、侧面、底部洗刷干净,又把夹缝的黑点都清洗干净了。这一通忙活之后,心情很舒畅,把碗和碟子放进去,看着就美滋滋的。
最后一步是把洗碗架上专门盛小勺和筷子的小吊筒挂上,挂完之后,感觉有点别扭,怎么挂筷子吊筒的那个地方有点儿狭窄呢?当时思维短路了,看着别扭,却没有想具体原因,这事马马虎虎也就划上了句号。
下午对象到厨房去烧水,出来的时候怒气冲冲,对我说:“你看,你把挂筷子和挂勺子的放颠倒了!”他的语气充满了指责,我当时心里很委屈。在他面前,我从来不掩饰我的情绪,都是及时表达的。于是,我说:“我把这个碗架彻底洗刷了一遍,最少用了十分钟。筷子筒和勺子筒放颠倒是最后几秒钟的事情,你完全可以先表扬我,再提醒我放错了,这样我会更高兴。”
其实以前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的休班时间比对象多,尤其是两个假期,打扫收拾卫生比较频繁。他下班回来以后,从来不会说我的功劳,反而能很快发现我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指责。这些指责都不是我能理解的,因为在我眼里,那是多么小的一件件事啊!怎么就值得说道说道呢!
比如年前打扫卫生,我用完抹布直接扔了,他探头看了一眼抹布,又看一眼抽油烟机,很郑重地说:“扔抹布前擦一遍抽油烟机网罩。”这也叫事儿?然后他补充说:“我总是这样。”我当时就不乐意了,说:“抹布有的是,想擦就再拿一块。”他回答得也很强硬,具体怎么说的也不说了,反正就是物尽其用的意思吧。
我现在明白了他是自律的人,做事追求完美,因为这项优点,我也受益匪浅,但在生活中把完美的特质投射到我的身上,就让人不舒服了。每次因为他的投射,我们就会小冲突一次。但他做事确实干脆利落比我强,让我又暗暗地佩服他。我们都平心静气时,我就问他:“你老是要求我,挑剔我,为什么不对别人这样?”他笑眯眯地说:“他们是外人。”我就笑:“希望你对我如对外人,千万别拿我当自己人,我不愿意被批评,我只喜欢被表扬。”
前天发生洗刷碗架事的时候,大外甥女儿在我家,她坐在沙发上,笑眯眯地看我们互动。对象转身走后,我对她说:“你小姨夫就是追求完美有序的人,现在好多了。”她小声嘀咕说:“我也是,追求完美。”我说:“人人都追求完美,我也是的。不过我不这样要求别人:不管别人做什么,只要他做了,我就肯定。做得不好,可以再改,又不是什么大是大非。没有必要去训人家,这样大家才会越来越爱这个家庭。”她听了笑,说:“这样也可以啊?”
完美的人格特质往往伴生有强迫人格,可能对内攻击,也可能向外投射。所以大外甥总是训斥小外甥,处处看不顺眼。每次来我家,小外甥都欢天喜地的,我们俩一起做家务,我总是示范为主,多表扬,多鼓励。小外甥在我家积极主动做家务,让大家都看出门道了。这是我把老师的职业特点带回家了吧。
任何一种人格特质都没有对错之分,它们都是人格家园中的一朵花。但如果这朵花盛开之后,去抢占自身其他的人格资源,或者攻击他人的人格资源,就会发生冲突,力量反噬。这种冲突矛盾会带来深刻的负性情绪,而对这种负性情绪的不好体验会促使当事人主动照心灵层面的镜子,重新圆融自己,提升自己。当然,偏执是改变的死敌,无法共情他人也是一种硬伤。这个可以以后再谈。
孩子在学习上有完美的人格特质是让人开心的事情,这样的孩子认真上进,自律有序,这样的特质是学霸的标配。
与完美相对应的特质,我认为是包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关注每一次的情绪体验,分析复盘自己的认知想法,有助于提升心理能量。我们学习心理咨询师第一课,讲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我现在对这个知识的新感悟是:过程影响特性,特性决定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