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是体验的一月,重点是写作技能的打磨,原计划体验的舞蹈课,由于时间对不上,只体验了2节瑜伽课。但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刚刚翻了一下手机上的记录,才把这一个月来所看的书籍和电影回忆起来,包括一些感悟,如果没有记录,有些东西看过就忘了。
4月重点:文叨叨写作私教班21天学习(单独写文总结);
读书:《影响力》、《文心》(未读完)、《逻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泛读)、《养育男孩》;
电影:《海蒂与爷爷》、《巴黎圣母院》、《飞驰人生》;
其它:体验瑜伽课2节,由于人员太少,课没有开起来。
为什么说4月好像一切都在朝好的方面发展呢?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心态越来越平和,每月一次的脾气莫名暴躁,居然在4月都没有发生,与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前两天,一位许久未联系的同学突然跟我说,感觉我越来越好了,我问,哪里好了,她回答:就是恬淡、优雅那种。突如其来听到这句评价,好开心!
当然,事情的起因是她拉我入她组建的一个卖货群。在发链接的同时,因为她有很真诚的跟我说她准备卖鞋了,而不像有的人拉群一声招呼也不打。于是,我跟她多聊了两句,当时我想的是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朋友圈卖过东西的人,组建一个微信群还是需要蛮大勇气的。而我的积极回应,或许能给人带来一丝丝信心和力量。 正是带着这样的发心,没想到她主动敞开了心扉,跟我聊起了这些年的一些近况。因为我们走的路都很类似,我很能理解那种心情,所以还主动推荐了子木读书会给她。
我知道这些都是这几月来坚持阅读和学习带给我的变化,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平和,越来越敞开,也会慢慢学着主动去分享,去发自内心的利他。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我与老公和孩子的关系上。这一月,我们终于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虽然老公还是每天很忙,但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分工,比如每天睡前轮流给孩子讲故事,比如爸爸每周一次带他户外运动等等,并把这些约定贴到了墙上,孩子与爸爸也越来越亲近。我这老母亲也不至于每天独自陪孩子到抓狂了。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变好,内心也在一点一点变得柔软、充实,这就是改变的力量吧。
用几个关键词来记录一下4月的一些感悟吧!
1 创造与边界
有天早上,我和老公聊起我们俩人的不同。他喜欢探索、尝试,我偏向保守、稳定。就拿开车这样一件事情来说,他经常喜欢变换路线,在不断探寻和摸索中找到更为便捷高效的线路。而我一旦选定一条路线后,不轻易更改。
延伸到其它方面也是如此。对于任何一件新鲜事物,我首先想到的是权衡利弊、风险控制以及各种担忧害怕。而他想到的是先做了再说,一切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以前,我对他的这种行为一直嗤之以鼻,但最近我发现这可能是我人生模式里一个很大的木马。
击中我的是“创造”这个词。《与神对话》里有一句话,生活的意义就是创造——创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质,然后去经验它。去年有一段时间,我总是纠结于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是什么,好像一旦找到了那个热情,就能开创一番多大的事业。后来,我渐渐明白,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才能去找到真正适合你和你热爱的。靠一个测试仅仅只能知道一个大的方向。
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呀。
在前几天的世界阅读者大会上,李欣频老师也说,看书和阅读只是为了找到你自己,然后你没有读到的部分就是你要创作的部分。反观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顾着一味地去吸收书中的观点,却很少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他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他还有哪些没有写到?他写的就一定都对吗?而带着创作者的身份,你站的视野和高度就会不一样。
最近还看了一篇广告推文,文中有说到30+的年纪,却还没有真正从0到1做成过一件事。虽然,这句话有点激发焦虑,但也确实在我心口咯噔了一下。活了三十多年,读书时老老实实读书,工作后一直安安分分工作,不需要一个人冲锋向前,也不需要独自披荆斩棘,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着那些工作就行,好像还真的没有从0到1去干过一件事诶!几十年后,如果问自己你人生中最骄傲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却,答不上来。
也许,还是真得去尝试点什么。哪怕只是一件小小的事,但一定要突破自己。
与创造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词叫边界。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守规矩,凡事要知道边界,什么该做不该做。成年人的世界里,却早早地给自己划定了一个边界,很少去尝试边界之外的东西。
事实上,只要是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每个人都可以适当地去拓宽自己的边界,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很欣喜自己有这样的觉知,虽然还没有行动上的变化。
2 用户思维
对于从来没有从事过销售工作的我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用户思维和概念的。所谓用户思维,就是站在客户(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最近在叨叨的写作课上,重点提到了写文章要有对象感,也就是读者思维,换句话说也是一种用户思维。她说,你写的文章,只要是公开发表的,就要有对象感,要给人带来价值,而且还要让读者看得明白,不能一味自嗨。写文章最忌讳一个人自说自话,眼里完全没有读者。
其实,不管是销售还是商务谈判还是其它工作,乃至人际交往,都可以用到用户思维。说简单一点,如果你要达成一件什么事情,你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他的诉求,围绕他的痛点、痒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诉求,事情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叨叨有讲到她第一次在大平台做写作分享时,她首先不是一上来就写课件。而是到那个平台找出了关于写作的所有课程,当然不是去看人家的课件怎么做的,而是到课程末尾去找听众的提问。看看听众对于写作的困惑有哪些,摘出100多条来,分类归整,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制作自己的课件。
这种时刻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就拿我的工作来说,虽然不需要面对名义上的那些客户,但作为职能部门来说,公司的员工和领导就是我的“客户”呀!领导要在公司内部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员工积极性不高,那如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需要我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员工的诉求。如果我能以这种思维方式去对待我的工作,工作的效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记得有个人说过,如果把婆婆当成客户来对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婆媳矛盾了,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但也说明了同理心的重要。同理心,某种程度上也是种用户思维。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做事的底层逻辑,这应该也是我在写作课上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如果平时有意识地去训练,有时候真的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触发
触发这个词是在《文心》这本书中提到的。顺带说一下《文心》这本书,是台湾叶圣陶先生与夏丐尊先生合著的一本关于语文与写作、鉴赏的一本书,很适合中高年级及初中生来读,用故事的方式解读了语文这门学科的门道。想想我们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却连一些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悟到。
书中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它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你读的书越多,触发的也越多,因为知识都是相通的。读完一本书不在于你收获了多少知识,而是有多少知识触发到你,解决了你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或者解释了什么现象,这样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所谓触类旁通,就是如此吧。
写文章很多时候也是一种触发。一本书,一件事,一个人,触发了你的思想和灵感,于是,你有了要表达的冲动。因此,在写读书心得时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真正的思考者和创作者。写作,是表达观点,而不是陈述事实。
以上,就是4月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将这些思考带到日常的实践中,也希望能够带给你一些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