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叔在文章里说:“要想成为好朋友,光是学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吃到一起,玩到一起,乐到一起,这样才更有利于关系的发展。”
看完这个内容,我想起两个好朋友,两个高中同学。突然发现,原来认识15年了。
高二分班认识,大家因为不高,都坐在前排。学习内容都忘记了,但印象深刻的事,反而是打羽毛球、课室看日剧、辩论赛、篮球赛等又好玩又燃的事情。
大学去了3个学校。那时没有微信,确实少了一些联系。
工作后又有了紧密的联系。因为大家工作赚了一些钱,开始捣鼓出国自由行。
2012——泰国3人
2013——台湾2人
2014——斯里兰卡2人
2015——俄罗斯2人
2016——新西兰2人
2017(新年)——美国2人
2017(国庆)——以色列、约旦2人
2018——日本3人
经常说,结婚前要跟另一半去一趟旅行,看看大家是否适合。
其实,旅行小伙伴也一样。
找到一个非常“夹”(粤语,适合的意思)的旅伴,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01 步伐一致,分工合作;
出门第一点,要去大家没去过的地方,不然凑不起来。
目的地定下来,就可以分工了。
C小姐愿意做攻略,跟着她很放心;H小姐方向感很强,跟着她也很放心;我找机票和住宿的能力不错,工作经验也有加分。
02 求同存异,互相迁就;
出门第二点,旅途中的吃饭问题。
我们是广州人或在广州长大的湖南人,C小姐和我是典型的粤菜胃,清淡挂。多年磨合下来,意粉、东南亚菜都是我们出门觅食重点。一直记得C小姐的一句话,“只要你找到想吃的,我们就可以进去”。(我是一个挑食的人,所以非常感谢C小姐的迁就)
03 共同兴趣,思想碰撞;
出门第三点,参观内容要大家感兴趣。
我和C小姐,都喜欢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教堂、看演出。通常是早餐后进去,晚餐时分再出来。分开走,一起回,晚上再交流。
原来我和C小姐的相处很奇怪,一年只见十几天,十几天24小时相处。剩下在广州的300+天,都不会约出来。但每次出门,我想约的人,第一个肯定是C小姐。
我们把一年想说的话,都在旅途中交流过。
我们在新西兰,花了一个下午,徒步3万步,边走边聊;
我们在俄罗斯,和酒店遇到的一对加拿大夫妇,聊了一顿饭;
我们在美国,和一个同龄人聊了很久,共同的困惑;
我觉得每次出门,都是一次充电;旅途的新鲜感,同伴的交流,文化艺术带来的冲击,都是非常好的学习。
这么多年旅行下来,我们对彼此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多共同回忆。
在平时,一看到好的/搞笑的内容,也都会第一时间分享到小群里,增加了平时的沟通。
这两年,也想一起捣鼓更多赚钱的途径和办法。
而我将社群学到的方法,“被鼓励、被肯定是大家的刚需”用到旅行中,日本之行搞的“优点大会”太成功,彼此发现对方的优点,让本人更多自信。
我们从玩到一起开始,想让大家学到一起,变成成长共同体,一起收获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