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没有对中文排版进行优化,只是偶尔上去看看一些优质的文章。更多时候会在简书上进行写作,所以谈谈简书会比较合适。
简书表面上解决两个主要问题:提供良好的写作环境和让作者更容易获得反馈。
但背后的核心是:**如何组织信息,让信息更好地呈现和传播 **
提供良好的写作环境:
乘着 Markdown 的东风,简书打着「Markdown 写作平台」的旗号,在国内的程序员社区攒下不少粉丝。通过这些优质粉丝的口碑传播,让更多人去了解 Markdown,以及用其写作。
Markdown 主要优点:
- 纯文本,不依赖工具和平台
- 突出内容,强调样式和语义的关联性
关于 Markdown 是否比富文本编辑更优秀,这是因人而异的问题。此外简书也提供了富文本编辑器的选择项。但个人感受,Markdown 纯文本的形式,对于原文稿的传播和编辑,有着非常好的体验。
让作者更容易获得反馈
大众通常解决写作的方案大概分为几类:
- 传统论坛
- 个人博客
- 第三方博客平台
传统论坛,论坛以发帖的形式进行写作,作者获得反馈的渠道为评论和精华。但由于论坛先天特性,跟帖评论不亚于主帖内容的份量,更突出互动而非内容本身。同时内容仅能依赖相关版块,无法更好地重新组织进行传播。
个人博客,个人博客有着「个性化」的优势,但相应的缺点是门槛高,不易传播。比如我常常有时候想写篇博客,心血来潮就跑去改改主题,另外SEO 难以优化,搜索引擎想要找你的内容也困难...更多时候成为 geek 的玩具。
第三方博客平台,从过去的门户博客,到现今的轻博客,前者通过 follow 的形式让信息传播,后者通过 tag 的形式重新组织信息。这是信息组织的进步,如同今天我们在知乎所看到的「关注」和「话题」。可惜这些第三方博客平台在国内并没有活得特别滋润,究其原因嘛,我也不知道  ̄へ ̄ 。
其实简书,相比其他第三方博客平台在信息组织上并没新颖的地方。
唯一的优势是专注于文字,信息更容易的组织和呈现,从而文章更易被曝光,而不是隐藏在密密麻麻的 tag 下。相对更注重作者获得反馈的心理,比如在评论、喜欢、简信、被纳入专题、登上榜单等花了功夫。
如何组织信息,让信息更好地呈现和传播
简书的信息以文章作为单位,主要表现形式为 标题 + 描述 + 超链接 。
多维度组织信息 ,以专题为主,文集,tag,喜欢,书签为辅。
简书的专题与 Pinterest 的 Board 相似,通过第三方将优质内容加入专题,个人同时也可以新建专题,加入优质内容,将信息重新组织。如同 Pinterest 的 Re-Pin 功能,信息不断地重新组织,建立起新的传播,打破了传统论坛和博客的信息组织形式。
通过信息组织,让内容流动起来,再通过专题订阅,最新动态,热门榜单,以及第三方分享等将其呈现和传播。让作者感受到反馈,激发写作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在简书写东西,而不是在个人博客的原因。
简书槽点蛮多,主要不是视觉交互的表现,也不是产品设计的缺陷。
而是在国内,文化领域翻译成中文,「很难挣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