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书《我不是废柴》,作者纪静蓉,是一本小说。
之所以会看这本书,是因为以前看过纪静蓉的两本小说,《二手生活》和《如果奔跑是我的宿命》,还挺喜欢她的文风。感觉她的每本小说都很接地气,能让人身临其境地读进去。
《奔跑》好像已经影视化了,但是《二手生活》貌似没有。我更喜欢《二手生活》,虽然看得有些久了剧情不是全都记得,但依稀记得女主是个在大城市打拼,原生家庭很艰难又努力想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的女生。如果《二手生活》拍成电视剧我肯定会看的。查了一下《废柴》也已经出剧版《凡人歌》了,演员选的都挺好,搓搓小手期待追剧的那一天。
看书评时,发现当作者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很多读者会把角色的想法和三观当成是作者的。其实无论角色也好还是作者本人,不仅想法会变,三观可能也是特定环境下某种潜在公式下的产物罢了,会随着人的经历和成长逐渐发生转变。
生活往往如此,人们以为在交谈,其实只是自说自话。那些话貌似有来有往,细想没有一句对得上。它们交汇时不知为什么总是微有偏差,各自滑向想要的去处。多说无益,他以后只会把人生的真谛都放在肚子里,不动声色过完这些日子,缄默地带着它们死去。
《废柴》中的三对主人公,在面对职场危机和人生难题时的反应各有不同。
有的人搏命工作,把人生设定为一个个精准的程序去执行。把向上爬和挣大钱定义为人生第一要义。
拿精神享受代替物质享受,这是失败者的狡辩,穷人的精神鸦片。那么多人间的好东西,他拼了命也要去试一下,到底是什么滋味。
有的人游戏人间,舒心快乐一天是一天。
人就是人,不应该抗造,不应该廉价,更不是什么红利。抗造的都是牲口,牲口都不能往死里用,都得留点喘息的时间,喂把吃的呢。
有的人佛系躺平,远离俗世的纷纷扰扰,过着悠然南山的隐居生活。
他斯文面对世界,并不代表他软弱可欺。这个可恶的世界,为什么总是给脸不要脸呢?
外面的时代呼啸而过,而他偏要慢吞吞地与历史为伍,不慌不忙。
梭罗曾说过,人活着,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有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就够了。如果还有一些称手的工具,再来点书,那日子堪称舒适。
关键是要远离人。人,才是景致中最大的败笔。
有的人在极速下坠的生活中能快速看清情况予以应对,触底反弹后获得重生。
如果说失业就是社会性死亡,那么积极再就业就是凭自己力量转世投胎。工作到处都是,只不过要转变思路。
世间可有一分钱是好挣的?好挣的钱,背后必有陷阱等着。
有的人面临变故难以接受,一直痛苦挣扎却拒绝改变。
穷人不知道怎么的,总是会摊上倒霉事儿。好像穷是一种气息,会引来各路牛鬼蛇神。
其实书中六个主要人物的立场和选择都不能算错,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三观和追求都不一样也是无可厚非。有的人物看起来思想上会有些落于俗套或者自视清高,但终归每个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的同路人。就像书中说的:
世间没有一根柴是废的。树干笔直粗大的楠木,可以是栋梁之材;等而次之的榆木、杉木,可以做家具;不知名的杂木,可以当柴火;就是劈下来的枝丫,也可以插在菜园里,做成供爬藤瓜豆用的架子;最后,那些零落的枝条碎屑,腐烂之后,还会滋养着真菌,长出鲜美的蘑菇和木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