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该片上映时间1993年11月30日。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
看之前瞄了一眼进度条,还有点担心自己看不下去。没想到影片从一开始就把我攫住,那念头完全是杞人忧天。
阿蒙对海伦的爱,那是一种被大环境挤压到变态的爱。也许像希特勒一样小时候经常被犹太贵族欺负,阿蒙对犹太人的仇视深入骨髓。不,准确地说一种对“犹太种族”的漠然,漠然到可以一枪击毙而面不改色。外界环境告诉这些德国佬,“犹太种族”是低劣的、非人的,似蝼蚁似恶鼠似蚊蝇,可以随意践踏蹂躏伤害处死。所以阿蒙不愿意接受自己对海伦的爱,似乎爱上一个“非人”种族的他也跟着跌了身价,会被别人也被他自己看不起。他一面表现着自己的鄙夷,一面又无可救药地爱着。阿蒙这个人的人设底色就是残忍冷漠的惨白色,所以一旦染上“求而不得”的色调就让人觉得还透着一丝可怜又可悲的味道。
那些躲入粪坑的小男孩给我的震撼特别大,我们平时言亦觉其脏的屎尿屁,那么小的孩子就必须忍受那种肮脏和恶臭。我总以为自己是经历过一些东西的人,可现在有觉得自己一直在象牙塔里安生 自在。我们都在被保护,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不自知。这世界上更糟更惨的大有人在,你这些破事什么都不是。个人经历再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对于历史的进程而言都不值一提,更何况不过是普通人一个,那么多喜怒哀乐的情绪都不过是聊胜于无的自我慰藉,何足挂齿。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重要的是带给观众的思考。我找了一些关于“犹太人为什么被屠杀”的原因,但总觉得都不痛不痒,大概是我既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没有接触过犹太人吧。种族这个概念被当做了一个强烈的区别符号,人们总是会用各种方法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大的比如星座、性别、宗教,小的像班级、公司、故乡……这种区别也许是作为一种标识存在,也许是那根系在手腕上区分敌友的红丝带。
鄙视链是永远存在的,不管人们承不承认都无法消殆。一线城市鄙视二线城市、清北鄙视985、ABC鄙视大陆人、成绩好的鄙视成绩差的……种族也一样,借了东风发展壮大的说话做事就有底气,也多了一份别人没有的骄傲出来。我们告诉自己“资源分配不均,我们所处环境不一样不要随便评判人”,可似乎总有一份“不平等”的本能,哪怕我三番五次告诫自己也收效甚微。
我们能怎么办呢,只有一次次涂抹粉刷,才能把这颗心真正交还给自己。
刚在自己的愿望清单上加了一条“要去耶路撒冷,摸一摸那棵辛德勒手植的树”。
胡言乱语,碎不成章
——摘于网络
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基于战争的残酷建立而成的影片,大多会着重描写人性的闪光点,以此得到后世的夸赞,但很少有一部能让众人真正反思战争残酷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绝对是一部能让人从头到尾发自内心在反省的影片。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二战时期,我们自小就从历史课时课本上接触过的一场战争,课本上寥寥无几的文字,根本无法概括战争的残酷。有时间可以一看的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