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次看到一则消息:一个12岁的男孩因数学没有考到妈妈期望的95分,被妈妈打骂后留在高速公路上,妈妈一个人开着车离去。
警察把孩子带回派出所,给他妈妈打电话,妈妈不但丝毫没有心焦担忧,还说:我就是不要他了!
最后还是孩子的叔叔把他领回去了。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爱是一种博大而深沉的东西,如海宽阔、如天空深邃,不是惊涛骇浪或极端恶劣天气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家长动不动就祭出“不爱”、“不要”的大招,毫不顾忌自己的言行带给孩子的影响和伤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爱,父母不爱自己。
二
一次早教课结束后,有一个淘气的男孩子上蹿下跳,蹦来蹦去的影响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他妈妈劝阻了好几次无果后,突然板着脸对他说:你这么不听话,妈妈不爱你了。
小男孩一瞬间显得很失落,可能他抗压性好,性格开朗,听到这话后,妈妈跑到妈妈怀里撒娇:“妈妈,你爱我呀!”
“不爱。”妈妈故意板着脸。
男孩子赶紧去搂妈妈,一边搂还一边亲了妈妈一下:“妈妈,我都抱你了,你爱我吧!”
“我不闹了,你爱我呀!”、“妈妈你爱我,对不对?”……
虽然孩子的语气是有点欢乐的,可是那强颜欢笑想赢得妈妈欢心的动作和表情,暴露了他内心的慌乱与无措。
即使再外向的孩子,也无法忽略最爱的人对他的无视和“抛弃”。
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别闹了,看哪一个孩子像你这样!再闹我就不管你了!
烦死了,不要你了!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
也许这只是家长冲口而出之言,或者是一种威胁的大招,当祭出之后,孩子一时被唬住了,确实会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于是有些家长就像是找到葵花宝典一样,动不动就祭出“不要/爱你了”这种法宝,懒得思考、感受孩子“不听话”、“与自己对着干”背后的原因,简单粗暴把孩子的问题按压下去,甚至也不觉得有问题。
岂不知,看似无心之语的背后,对孩子却是有一种莫大的伤害。
三
“我不要你了”,这句话对孩子的冲击和伤害,远超我们的想象。
首先,会让孩子变得谨小慎微,没有安全感。
也许大人说这话仅仅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不是真正的行动,但是小孩子并不能理解大人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深意,他们只能从大人情绪的波动来感受父母的情感,往往会把父母的玩笑话当真,不敢表达真情实感,从而变得谨小慎微,生怕哪里做错了,爸妈又说不要他了。
这样的孩子,安全感很低,而安全感,正式健全人格的基石。
其次,容易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相对于父母来说是弱者,尤其是幼儿,父母就是他们最大的权威,为了得到认可和赞赏,不被“抛弃”,就会努力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让他们满意。不知不觉,逐渐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不会说不,只做别人眼中的自己。
我有一个同事就是这样的人,别人找她帮忙,她几乎从不懂拒绝,每次都把自己弄得很忙乱。有一次甚至因忙别人的事而耽误了自己的工作,但是让她拒绝别人她又很惶恐,一直很在意别人的反应,迎合别人的期待。
再次,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每一次“我不要你了”出口之后,都是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暴击。孩子起初会讨好大人,以期赢得爸爸妈妈的“爱”;逐渐他就会起疑:爸爸妈妈为何不要自己了?为何不爱自己?内向的孩子甚至能把自己逼上绝路。
就像前阵子发生在深圳的一件让人心痛的事情,一位没有做完作业的孩子被老师要求回家补完作业,但是第二天这位孩子就坠楼了。
他在遗书里对爸妈写道,反正你们也不爱我。
一个人能绝望到要离开这个世界,肯定是心中积攒了太多的委屈和绝望,而这些委屈和无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没完成的寒假作业,只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 怎样爱孩子
第一、无条件地接纳,有意识的约束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他的相貌美丑、聪慧与否、听话与否来做不同程度的接纳。被无条件爱着的孩子,是自信的,脸上的幸福感和心中的底气掩都掩不住。
当然无条件的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接纳孩子一切的情况下,对孩子加以教育和引导,而不是拿“不要”、“不爱”威胁。任何以爱的名义,而附加爱的条件,都不是真爱。
第二、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
中国人情感比较内敛,尤其是父亲对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候明明在乎的要命,却做出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
小时候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小男孩在巷子里玩耍时扭了脚,疼得直哭,他的父亲出现后并没有安慰他,而是说了几句话之后径直走了。
小男孩以为爸爸不关心他,又委屈地哭了,其中一个小伙伴说:你爸爸肯定关心你,他只是不说出来,等他走到前面拐弯处肯定会回头,你等着看吧!
小男孩止住哭泣,一直看着爸爸的身影,等着他转身,果然在巷子尽头转弯处,爸爸迅速转过身来看了一下他。
你爱孩子,就让孩子知道,让他踏实,让他有一种确定感。
第三、与孩子一起成长
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彼此看到对方的变化,就是最好的爱。不是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怎样怎样,而是大人也给孩子做榜样,言传身教,行胜于言,就是对孩子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