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铭《爱玲小馆》
刘绍铭《爱玲小馆》
海豚书馆丛书029
海豚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爱玲小馆》的编者陈子善先生在本书的“出版说明”里强调,《爱玲小馆》所选录的文字遵循两个原则:一,《到底是张爱玲》未收的;二,刘绍铭近二、三年来的新作。
这是我购买的第一本刘绍铭先生的作品,正文刚刚只有100页,却让人回味无穷,可惜刘先生在内地出版的作品并不多,《到底是张爱玲》《蓝天作镜》等几本,能买都买上了。
《爱玲小馆》里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张爱玲:我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幸会张爱玲的,那时她已年过四十;一脸风霜,因为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需要照顾中风而不良于行的美国丈夫。
“我提前完成了新的剧本……宋家认为我赶工粗糙,欺骗了他们,每天有生气的反应……我在此地受苦,主因在于他们持续数月的迟疑不决……我全力争取的一年生活保障,三个月的劳役,就此泡汤。我还欠他们几百元生活与医药费用……”张爱玲致赖雅,高全之译。
抗战期间“落水”的作家不单只张爱玲一人,但只有她一人教人念念不忘。她人不可爱,但作品确有魅力。不是盛名之累,不会有人一天到晚给她翻旧账。《爱玲“原罪”说》
“尽管措辞甜甜蜜蜜,内容几乎字字辛酸。赖雅夫人忙着生计,穷得连一双新鞋子也要等on sale 时才买。”《张爱玲的甜言蜜语》
“英文书写忌用成语俗语,因为成语本身就是一种陈腔滥调。成语如果经常出现,这表示作者的思想已渐失去主导能力,开始断断续续地拾人牙慧了。”
“张爱玲的小说,写得再坏,也有诱人读下去的地方——只要作品是中文。”《爱玲五恨》
“张爱玲在现在中国文学的声誉,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烘托出来的。”
“傅雷该是张爱玲第一个伯乐。”《爱玲小馆》
“2000年秋,岭南大学中文系主办了一个张爱玲研讨会。第一天晚饭聚会时,有公关部同事向我传话,说有客人问为什么贵宾席的名单上找不到张爱玲的名字。言下之意就是为什么不邀请张爱玲来吃饭。”
2023年1月4日,传来刘绍铭先生逝世的消息,重读《爱玲小馆》,我有点惶惑,不是早就读过了吗?不是非常喜欢刘先生的文字吗?怎么没什么记忆了?故摘抄以上的文字,纪念刘绍铭先生,其实也是模仿他那篇《文抄》的风格,他也有引用,摘抄的习惯。
《爱玲小馆》不全是说张爱玲的,苏青也占了些篇章,谈论英文翻译的文字也很值得学习。倒是“胡某人”的名字他不屑提,还说“许地山的文章,句子总是无精打采的。”《文言和白话》
附上刘绍铭先生的简历:广东惠阳人,1934年生于香港,笔名桑鲁卿、二残、袁无名。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大学期间是著名学者夏济安的学生,与白先勇、李欧梵等台大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6年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香港岭南大学。(转自《晶报》2014年公众号文章)
刘绍铭先生能有今天的文学成就,全靠自学苦学。年少就失去了家庭的庇护,没有人脉没有经济……他比很多人都难,可他又比很多人都要强顽强,最后当然是,才气是挡不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