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宋朝,必逃不过宋词二字。一阙宋词,万缕情丝,人生百味,尽在其中。同样说起宋词,必逃不过苏轼二字。品读宋词,定会被苏轼二字所感动,禁不住感叹,世间怎会有如此豪迈与柔情之人,怎么会有如此赤子之心之人。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情”见证了这个男人坎坷与豁达的一生,几阙宋词,勾勒出他赤子一生。
少年成才,懂诗词歌赋,知天文地理,金榜题名后,本应功成名仕途广阔。可苏轼却因卷入新旧党争,仕途坎坷,一贬再贬。骄傲的灵魂,总是执拗的,他不能忍受王安石的新政造成宋朝的动荡。他决定离开这风云诡谲的地方,自请外放到杭州。伟大的人总是不会在意自己身在何方, 他只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来到杭州后,他主持修浚西湖,兴修水利。一个浪漫的词人,总是能发现那些不经意的美。他将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淤泥,筑成一条长达三公里的长堤——苏堤。自此以后,无数骚人墨客无不吟咏西湖苏堤。可他的逃避,并不能阻挡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天若有情天亦老,历史终究放不过他。一起乌台诗案,让他身陷囹圄,老天终究舍不得让他早早死去,一旨令下,被贬黄州。
伟大的人,总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迹后的再生。在黄州,苏轼不仅要忍受仕途失意贬谪之苦,还要亲自耕作以资生计。人世间诸多不如意之事,是苏轼不仅产生了欲乘风归去,想要到那琼楼玉宇之上。他有了退隐之心,虽然天上琼楼玉宇,华美非凡,可毕竟高处不胜寒,他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舍不得这美好人间,赤壁一游,一词两赋,见证了他的成熟与蜕变。他用生活中和政治上的痛,酿出了艺术上的美。沙湖道中遇雨,一首定风波,终表明了他与人生的和解。无雨具下同行皆狼狈,独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明白,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了,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同样,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有坎坷际遇,一贬再贬,也只需坦然面对即可。他安之若素,面对人生坎坷,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世事沧桑中成长起来了。
自此,人生晴雨,皆可坦然面对,并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与乐趣。自此,再远的贬谪,也无法动摇他豁达的胸怀。他以超然旷达的出世精神,做忠心为民的入世事业,在逆境中成就伟大。在惠州解决人们饮水问题,造福一方百姓。灾难舛途,艰难困苦,也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岭南虽地处偏僻,可他仍吸引着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喜爱荔枝,便学习种植,并以此为乐。即使,酒需要自己酿,地需要自己耕,他也安之若素。并且具有赤子心性,与友人通信,不言岭南困苦,却只道此地荔枝之好。在儋州,他是文化开拓者,播种人。在这远处天涯的儋州,办学堂,介学风,让这个从未有人得中皇榜的地方,出了一个状元。在这里他学习建筑,亲自搭建屋舍,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这里生活虽然凄苦,可他乐在其中他将这个荒凉的地方,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为之耗尽心力。
他已看透了世间的繁华,当起复的旨意传来,他已经不情愿再回到那里。我欲乘风归去,却又舍不得这人间美好。在回途中,染病在身,溘然长逝。他终是回到了他的仙界,他的人间。他本就是如李白一样谪仙般的人物,在为人间留下无数美好之后,飘然而去。苏轼虽然去了,可他的生命和诗篇仍在历史中回响。品读苏轼一生,他以人生际遇和处事态度,给我们诠释了“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七字。再次回望苏轼一生,几多感慨,不知所言。只知斯人已逝,其情犹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