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一则材料: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问题,我们大可不为此顾虑重重。
在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作者试图证明: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但是由于整个论证存在不少的逻辑谬误,使得此结论难以必然成立。
首先,材料试图通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统计数据,推出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即使劳动力人口减少,当劳动力的需求仍然小于劳动力人口时,劳动力的供应也是过剩的。
同时某地区的“用工荒”、岗位空缺现象,只能代表部分地区或部分行业的劳动市场现状,依然不能说明整个劳动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即使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成立,但大学生只是劳动市场中的一部分,不能推出“我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供不应求”。
其次,个体具备的属性整体不一定具备,个体教育程度高,整体素质高,适应力强,好就业;但不代表整体大学生就是素质高,适应力强、就好就业;况且其他社会群体中也有比大学生就业容易的群体,因此不能推出大学生就比其他社会群体容易就业。
另外,大学所设置的专业在设立之初或许是当时热门的、市场所需要的专业,但商业市场瞬息万变,等大学四年毕业,该专业的市场需求或许就饱和了,不在相适。况且,大学生不一定对就业岗位要求过高,反而是岗位、创业对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高,大学生缺少这点,所以就业困难。
因此,调整专业设置以及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的不可行,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由于材料存在上述一系列论的逻辑漏洞,它所谓的“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