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读书文史赏析
红色马栏,印象旬邑

红色马栏,印象旬邑

作者: 郭艳 | 来源:发表于2023-12-09 22:55 被阅读0次

          人常说四季芳华,最美秋色,确实初冬的景色比秋景逊色很多。行驶在旬阳的旬马路上,秋风已带走了枯黄的落叶,只留下孤单的树枝伫立在路旁,伴随着我们走过这弯曲的路途,沿途似乎少了些许色彩,恰逢此时,导航贴心的提示:"您已走过所有弯路,以后前方就是坦途。"我和曹先生顿时感觉旅途也美好起来。

          第一站来到了红色马栏。冬日的暖阳照进马栏革命旧址,老一辈革命家王世泰生前题写的“马栏革命纪念碑”在阳光照耀下这几个字更加苍劲有力,雄浑茁壮。曹先生以前来过马栏,所以我只需跟着曹先生的脚步,听他讲着马栏的故事,看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和战斗过的窑洞,感受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和斗争的艰辛,但却依然有着永不磨灭的斗争信念。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这里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

        走进马栏革命纪念馆,那一组组照片,一件件物品,让我们看到了马栏是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看到这些更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激励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沿途我们看到了很多藏在渭北黄土高原之中的“世外桃源”一一旬邑古石窟群。石窟群从县城到马栏河绵延不绝。听赵家洞附近的村民说,古时先人为躲避战乱匪患,常常躲在悬崖之上,久而久之便相继在此凿洞而居。旧址上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所以该洞应该建于南宋之前。我们走过一条羊肠小道这才进入到洞内,洞内宽敞明亮,设有暗道,连接上下洞窟,洞外崖壁上修有栈道,架有云梯,使之穴穴相通,如今洞外崖壁上的栈道桩孔仍可沿着悬崖依次而上,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与艰辛。上世纪六十年代,赵家洞被国家用于存放重要资料和文物。现在这些窑洞基本上都废弃了,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当时人们生活的景象。

          看了朴素而又不简单的石窟群,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三水唐家的唐家大院。唐家大院以前到底有多风光?从道光五年开始修建唐家府邸到同治七年完工历时43年,共建大院87座,房屋2700余间。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百余年的沧桑过后,唐家大院那些精美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依旧保存完好,堪称清代民居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我们现在只能通过这几间仅存的院落,来感受当年唐家大院的奢华与繁荣。

          唐家第六代唐廷铨故于泾阳,他的墓地也极尽奢华。这座墓离唐家大院不远,唐鸿序又奉旨为其父修建石牌坊,一眼望上去便见石牌坊上“圣旨”、“皇恩湛”等大字,充分显示了主人沐浴皇恩的风光。这个牌坊能工巧匠用了5年时间,花费了18万两银才建成。

        我们现在看到的旬邑这些历史遗迹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耀眼,甚至看起来有些清冷,但每一处都能让我们看到不同时期旬邑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追求和执着。但当夜暮降临后,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沿着三水河欣赏着这旬邑母亲河的美景,三水河在满目点点灯光的照射下,更突显出三水河的宁静和美丽,河边的灯光更是映衬出河水的清澈。

        我们在河边远远的就望见了亮着灯的中国比萨斜塔"泰塔"。泰塔是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高五十六米。据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的一块砖刻题记,起塔的时间为嘉祐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由此证明,此塔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

          除了这座记载着旬邑历史,见证着旬邑变化的泰塔仍然屹立于此之外,我们还在热闹非凡的广场看到了一个孤独的建筑,那就是旬邑文庙,由于历经战乱,民国时就只剩一个大成殿而已,由于已到晚上,我只能透过殿门隐约看到正中间新塑的孔子金身像,听说还有曾子、颜回等四弟子,以及新款壁画,为孔子行迹图。

        夜晚的旬邑显然比白天的旬邑看起来更加耀眼和热闹。也许是我们白天去过的那些历史古迹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已经慢慢被人们所遗忘。时间也许真的会让人忘却痛苦,淡忘过去,但那些古迹却能随时唤起人们的记忆。旬邑县城中的泰塔和文庙却每每在夜暮来临之后,也许还能让人不由的想起历史的过往,它们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太多旬邑地区的古老传说和文化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色马栏,印象旬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we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