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邻居绕解放公园夜走,一路她与我聊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历史。她将民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现在的中国作比较,找出不少相似之处,然后感慨:如果能早读点历史就好了,那对现在的时局就能看得一清二楚,真可惜,那时候都去读舒婷席慕蓉了,真是浪费时间!
哼,20岁让你读历史,你读得下去吗?
她摇摇头,也是哦。
阅读真奇怪,就是需要一步一步来。
幼儿园的娃娃一定喜欢天线宝宝,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人手一套淘气包马小跳。你苦口婆心吧跟她解释杨红樱的不如曹文轩的书耐看,没有文学价值,就是听不进去,就是抱着杨红樱在那边哈哈大笑。再过两年,不用你劝,杨红樱进了故纸堆,曹文轩的味道慢慢品出来。
女儿书桌上摆着一本《存在主义咖啡馆》,这是今年她给我开的书单,颇有些生僻的书如《微暗的火》。我不知道她从哪里得来得推荐书目,总是有点奇怪。《存在主义咖啡馆》算是一本偏哲学的书,《微暗的火》则更加像是一本注解,读起来非常艰涩。
“你看得懂吗”我问她。
“还好,慢慢看。”
六月底书就摆在她书桌上,到家的第一天读到47页,现在8月底再看,书签仍插在47页,显然她并没有继续阅读。
这也不能怪她,这两本书不要说她,就连我读不下去,完全看不懂啊。
那为什么要买?无非是装B呀,或许有大佬买了,或是有同学买了,或是让自己的品味显得与众不同?
十六七的年纪,不读上几本看不懂的书那不是平凡之极?
阅读就是那么奇怪,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适合的书。
我们十六七的时候可没那么多书可选,惭愧那时候连四大名著都还没读过,只是流行一些口袋书,如武侠言情之类。
由着性子把市场上能找到的这几类书看了个遍,可能是审美疲劳吧,看着看着觉得没意思了,自然就想换一种风格。
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总算把红楼梦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和现在女儿的情形一样,是犟着看完的。那种絮絮叨叨、哎哎怨怨的风格不是我所喜欢,就没有继续为难自己。
然而等过几年再看时,领悟又有有些不一样,再过几年,等品得出其中的苍凉和世事无常的无奈,已是30多以后的年纪。
一个年龄段要读一个年龄段的书,超前阅读是没有意义的,就算读也读不懂,只是浪费时间,也浪费了书。
有人说只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作者,才是真正懂得了读书的乐趣。
对这种说法,我深感赞同。
过去读书,不像现在,有些大咖会帮你开书单,基本都是摸瞎。怕选中地雷书,当时我一般只读中外名著。可名著有个问题,讲的都是很多年之前的故事、国外,与目前所处的社会有一些隔阂感,很难引起自己的共鸣。
直到发现林语堂先生的杂文集《人生不过如此》,我这才觉得找到了知音。一本好书不只是会讲故事、会讲道理,还能反映作者的人生态度,展示作者的人格魅力。只有感觉到心灵相通,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念,都与你不谋而合,让你恨不得穿越时间空间,与他见上一面。当然见上一面是不可能的,我只有把市面上能找到所有他的文集全部搜罗一遍,反反复复阅读,就像在一个故友聊天一样。
从这里,我终于找到阅读的乐趣,就如林先生的文字一样,不紧不慢不追不赶。孩子,不必忧心也不必超前,你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在某时某刻某个地点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