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没有搭建庞大的产品矩阵,也没有眼花缭乱的营销,而是坚持以53度飞天茅台为核心的超级单品策略。
最终,飞天茅台酒的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成为市场上极为罕见的千亿大单品。
飞天茅台的营业收入占到茅台酒厂总收入的80%以上,利润贡献比更是超过90%。
2007年,茅台的销售收入超过五粮液。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凭借强大战略定力,坚持大单品战略,最终赢得了消费者心智的故事。
但事实不是这样。
在当时令人炫目的市场竞争氛围中,面对竞品成功的营销,茅台也彷徨了,也动心了,自己要不要模仿和跟随?
这其实是一个走错路又回归的故事。
茅台也尝试过多产品战略。
相继推出了茅台葡萄酒、茅台啤酒、茅台威士忌、茅台矿泉水,但是并没有在市场上打出声量,最后全都不了了之。
再后来,它又在低度酒上做了很多努力,研制出了38度、33度的茅台酒。
但是,市场的反馈让茅台意识到,消费者最乐于接受的,还是53度的茅台酒。
好在,茅台做得慢,有空间调头。
在收到市场反馈后,茅台果断进行战略聚焦,把核心资源投入到53度茅台酒这一品种。
同时,构筑“橄榄形”产品矩阵,把53度飞天茅台酒作为中轴,在它下面,设置了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在它之上,安排了陈年酒、生肖酒系列。
产品种类不多,既守住了消费者对茅台的心智底线,又能够以新品刺激市场。
所以你看,茅台的超级单品策略,与其说是一种主动的坚定选择,不如说是在消费者的反馈中逐渐修正出的策略。
在这里,我想进一步延伸一个问题:
“超级单品”策略为什么能成功?
为什么五粮液不坚持超级单品,而要走多产品战略?
这背后,有一个企业定位的经典争论:多元化和一元化,到底哪个好?
我们回到五粮液和茅台的具体决策场景。
五粮液,顾名思义,是五种粮食酿成的。
对原料的要求更宽容。
而且,五粮液的酿酒工艺与茅台不同,在酿造高端酒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达不到高端标准,但品质过关的中低端酒。
所以,对五粮液来说,走大产量、多品牌的模式,能充分利用自己优势。
同时,它也必须接受劣势,那就是品牌价值被稀释。
而茅台原料单一,工艺复杂,不可能大规模扩充产能。
以至于后来茅台还提出一个品牌传播概念,叫“离开茅台镇就做不出茅台酒”。
所以,它更擅长把单品做精。
而且,对于茅台来说,它的高定价由来已久,高端的心智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这是应该延续的势能。
但同时,它也必须接受“超级单品”的劣势,那就是受众少。
所以,五粮液和茅台之间,并无输家。
它们是基于各自禀赋,做出了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多元化好,还是一元化好?
这个经典的商业争论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代又一代的企业,会带我们回到真实而具体的实战场景,给出属于他们的解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