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纪年
先说说我买起初纪年的由来吧!偶刷朔爷在访淡中,大谈:我是软饭硬吃。唉!真了不起,软饭吃得这般硬气,索性看看何许人也,也顺手花个89元,支持你,老了老了别吃软饭了。收书之日,后悔了,凭什么支持他呀!他活得过得比你好比你洒脱。凭什么支持他呀?
现搜罗几篇读后感与诸君共享。
《起初·纪年》是一本由王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7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起初·纪年》读后感(一):读了资治通鉴就不用读这本书了,不读资治通鉴也读不太顺溜
王朔再牛逼,不是什么题材都用那一套吊儿郎当的话术去描写。
他的这种这种家长里短撑不起宏大叙事,他想写清楚岁大饥,人相食后面的历史真相,却只能靠资料和想象,甚至他都没挨过饿。当历史书看还行。
王朔再牛逼,不是什么题材都用那一套吊儿郎当的话术去描写。
他的这种这种家长里短撑不起宏大叙事,他想写清楚岁大饥,人相食后面的历史真相,却只能靠资料和想象,甚至他都没挨过饿。当历史书看还行。
《起初·纪年》读后感(二):为什么过气作家爱写历史
两天看完,金线以下,跟哈德良相比纯属碰瓷,算是回归王小波新历史主义进行反思。内容感觉订阅了辛德勇公众号,轮台罪己也没全信。
值得一提为什么落寞作者爱写历史:
王朔是90年代主流,小椴闻名于2001-2008,巅峰代表作都是虚构文学,大浪淘金或归隐山林或流亡海外。十多年归来,都挑历史题材出声。为什么不继续用虚构表达自己思想,可能是思想变得小众读者无法与其共鸣,虚构人物和虚构情节也与时代背道相驰。
因此用历史来试探更为可取。毕竟史料客观,无非用阴阳怪气的主观表达,悄咪咪地藏点私货,喘口气也好。但文风和题材要匹配,小椴用女性化低怜诗词式化境写符生写符坚,金句频频。王朔用京片子口语写汉武帝,还不如直接去看论文省事。
《起初·纪年》读后感(三):朔爷启汉---《起初·纪年》读后
王朔新著《起初·纪年》昨晚送到,就在几分钟前我刚刚读完。先前我写过一篇《买了一本王朔的新书》,对人们只晒新书不写书评提出了疑问。现在全书看完,我想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先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总体观感吧,那么多人看完之后不置一词,我认为原因是很难用好坏高低来评价这本书,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我看下来的感觉是王朔用这本700页的书,做了一个游戏邀约。这是他自己设计的一个游戏,以他的方式来讲述汉武帝的生平,和汉武帝在位期间的汉朝历史。
具体来说,就是王朔在前半本书里附体汉武帝,后半本书里附体司马迁,部分章节还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从上到下,无论官职高低,张嘴就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而且是现代人。每一个人都是大喷子,经常喷满一页纸不带停的。所以,如果把《起初·纪年》当做是一本穿越小说,也没有多大问题。不单是穿越,而且是群穿,一帮北京侃爷回到汉初,替代了当时的汉武帝,以及以下的后宫嫔妃,文臣武将。这让我想起了网络小说里的群穿名著《临高启明》,所以我看《起初·纪年》也可以叫《朔爷启汉》。
当然,区别也是巨大的。网络穿越小说要带着今人的观念和技术回到过去改变历史,王朔对此做了严格的规定,这些人并不谋求改变历史,而是由一群北京侃爷侃姐以他们的言辞,以他们的行为方式,按照真实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史实,重新给读者演绎一遍,中间夹杂着大量王朔自己的评论。
你看,规矩就是这么个规矩,规则就是这么个规则。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按照这样的玩法,王朔单组一局,你来还是不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说这本书和好坏无关,因为只和你要不要参与,要不要玩有关。
我认为这本书就是一个游戏,而且我还认为这本书的诞生就是源于一种顽童的恶趣味。理由有三:
一、类似的事情王朔之前干过,就是那本《我的千岁寒》。当时没耍好,玩折了。这一次的《起初·纪年》相当于《我的千岁寒》Pro,或者也可以说是《我的千岁寒》Plus。这本书里处处充斥着一种孩童式的显摆:没想到我对史料研究那么深吧?没想到我对历史论文涉猎那么广吧?没想到我能静下心来把学问都弄透吧?你们丫当年打击《我的千岁寒》,说我物理学和佛学都是入门级选手,这次弄汉史,你们没几个比我下的工夫多吧?能看懂那些地名军制吗?我就问你们服不服?
二、凡是历史上和王朔有过恩怨的人和事,在《起初·纪年》里都没有放过。借着人物的嘴,儒家再次被喷,假高尚假道德再次被喷,就连武侠小说也没能放过,借着讨论侠的起源,王朔又从根上把侠给喷了一遍。熟悉王朔言论和作品的读者,可以在这本汉朝历史书里,再次回味王朔当年铁齿钢牙见人就喷的盛况。这不是一种顽童的恶趣味还能是什么?
三、通过这本《起初·纪年》也可以看出王朔对流行历史小说的态度是什么,本质上还是看不上。所以这本书有股子恶狠狠的劲头:就许你们假模假式地编排古代帝王将相,写什么权谋法术,说到底不还是村支书和村长之间的那点事?那我怎么就不能让汉武帝满嘴京片子,大臣都是一帮顽主,所有人都是嘴力劳动者?起码咱能做出点不一样的玩意儿来。
所以,这本《起初·纪年》其实写得很任性。因为他是王朔嘛,之前他说他要那么玩,那么大家就陪着他那么玩,也玩得很开心,现在他老了老了,还是要那么玩,那么大家这一次又接着陪着他玩。就是这么一点事,要讨论文本创新啦,语言突破啦,文学新章节啦,断不至于。就是个游戏,有些男人一辈子是个孩子,就是贪玩。区别在于其中极少数是孩子王,从小到大都能发明新游戏,从小到大身边也总是有人陪着玩。
那么这本《起初·纪年》究竟是本什么书?是小说?还是历史?还是历史小说?其实都不是。这本书有54万字,中文本身就很难支持这个体量的小说,更别说是用那些漂亮的俏皮话和贯口去支撑。所以,王朔在这本书的架构上讨了个巧,按照编年写成78章,每章都是那一年的大事记,看起来就像是一本真正的历史书。
但是在具体做法上,王朔应该是参考了单元剧的做法。就是说,每一章里都有许多历史事件发生,他从中选择一样或者两样自己感兴趣的,展开去写成一个故事,让他自己和他那班人马进去演一遍。当然也不是严格按照章节那么划分,一章就是一集,有些时候好几章讲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也是有的。你完全可以把这本厚书拆分开来,单拆成一个个小故事来看,一点没有影响。当然,它们在整体上看,又全部都和汉武帝有关,和汉初的历史有关,在同一个大背景下。通过这种方法,王朔解决了体量和架构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解决了,但是王朔的体力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在头十几二十章,能看到他的野心,是真的根据史料,自己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我一度以为他真的要写一个汉初对匈奴用兵的故事,写明暗两条线,写经济和武备两条线。但是到了中段之后,体力明显跟不上了,大段大段都是编年史的史实,一开始的那种轻松俏皮灵动活泼没有了,浑然一体的连续剧变单元剧了,汉朝历史上的真正名场面如李广之死,苏武出使,基本都是按照史料来,最多在表达上朔化一点,再没有了那种大刀阔斧的重构和结构。也就是说,开头你很容易以为是在看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是个相当颠覆的故事,看到中后段,那就是重拍杨洁版《西游记》,该怎么来还怎么来,车子又回到了老路上---还是个体力问题,但凡野心成功兑现,这本书也不可能没有目录吧?
我看有些人评论说,后半本书渐入佳境。哪里是什么渐入佳境,明明就是符合了大家的汉朝历史阅读经验,那些人和事又回到了正史的轨道,因此觉得亲切。后半本,也是全书真正的好的部分,我认为就是第78章,结尾这一章写得极好。有王朔自己的风格,又写得极为现代小说,丰盈、轻灵,而且富于美感,如果全书都是这种风格,字数控制在12万字以内,那真的会是神品。
最后,对于想要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我有一些个人的阅读建议:
1、不要上来就被王朔打懵了,看着一个个古代地名,古代军制,古代匈奴人名和官职发憷。不用看,跳过就行,那就是个纯显摆,显摆他在信息量上的巨大优势,显摆他这多年看了多少书,看得有多细。根本不用理,直接跳过,一点不影响。不会看地图你还看不了战争片啦?没这种道理。他显摆他的知识,你看你的故事。一旦被唬住了,你就觉得有阅读障碍,误以为自己需要补充知识,没必要,适当表示出尊重就行了:哦,看了好多书啊,好厉害哦,然后呢?
2、北京方言不是个障碍。是的,里面用了一些京片子,包括一些外地方言,谐音通假也有一堆。看不懂就过,没关系。在后续章节反复看,看多了,你也能够通过影视剧和短视频里的印象,慢慢想起那些字词对应着什么字,是什么意思。有趣归有趣,但我认为不重要。臭贫逗闷子是北京侃爷的一大爱好,算是地方特色。但不值当花太多时间精力搞通搞懂,王朔就是在玩,你自己想一想,在一本汉朝故事里,出现一个人物被膝盖压住后脖颈,人物的对白是“我不能呼吸”,你还研究个啥啊,就是个游戏,跟着玩就得了。
3、再次强调,是单元剧,不是连续剧。别想着要一口气读完,我必须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没后面,后面就换故事了,都是一个个单独的故事。每天读一点就好,最多开头那几章要撑一下,后续的部分一天看一章,一章看一个故事,足够了。千万别像我,以为得看个整体故事,就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太耗费时间精力了。没有的事,就当做一个个单行本的小册子去读,完全没有问题的。至于说人物变化,基本上也没有,全都是大喷子。汉武帝好一点,在临近结尾的时候,突然因为衰老而有了一些性格行为上的变化,但和全书的篇幅相比,几近于无,当然有几章还是挺感人的就是了。
总体上来说,不算是王朔最好的作品,但要比《我的千岁寒》强。无论是不是王朔的忠实拥趸,看一遍也都相当于复习一遍汉朝历史,不亏。何况中间还有王朔的许多议论点评,另外就是这些年他淘来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和说法。对,他没放弃他的物理学,但是从基础物理上升到了量子力学。他也没放弃他的佛学,但是也已经深入到了讨论自性的层面。我觉得挺好的,说明他还在不断前进,依然是个有趣的人。
网友评论